火纹相互缠绕,如活物般舞动。
「惊蛰者,阳气初升,如雷火震动,万物萌动,」赤帝以玉匙轻拨火鼎,火星四溅,却在触地瞬间化作露珠,「李墨卿之病,因肝郁化火,火动生风,如干柴遇火,风助火势。你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仙鹤草清肝止血,此乃『直折火势,扑灭风源』,妙在天麻、钩藤息风治标,柴胡、黄芩泻火清源,仙鹤草、白芍养阴固本,标本兼治。」
青瑶叩首请教:「为何耳穴压豆与放血疗法能迅速起效?」赤帝笑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皆上络于耳,耳穴压豆如通过经络开关,直接调控肝经气血;放血疗法如打开邪热出口,使风火之邪随血而泄,二者相伍,如开门揖盗,邪去正安。更妙在酉时施术,酉时肾水渐旺,借水生木、水克火之理,增强滋阴涵木之力,此乃『天时地利人和』。」
论道毕,赤帝取出一枚「风火既济丹」,丹体如火焰包裹清风,内中可见天麻、仙鹤草、钩藤、羚羊角等药的碎屑,「此丹集平肝、息风、清热、养阴之法于一体,可预治肝风内动诸证。待春分节气,可携往中央土运之地,试其与黄芪、党参相佐之妙——黄芪补气升阳,党参养血生津,与仙鹤草相伍,可治气血两虚之眩晕,此乃『火生土,土载木,以补息风』之理。」
青瑶领命退出,见青丘之野的桃树已结出青涩的果实,枝条随风摆动,不再有焦枯之象。李墨卿在学宫的长廊上漫步,口中吟诵着《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句,腰间挂着青瑶赠送的「仙鹤草息风香囊」,香囊以朱砂纱缝制,内装天麻、钩藤、仙鹤草、决明子等药末,在春风中轻轻晃动,散发出清凉的药香,与桃花的芬芳相互交融,形成一股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远处,惊蛰的春雷隐隐作响,与药炉中升起的青烟相互呼应,谱成一曲「平肝息风、火降水升」的生命乐章,为即将到来的春分节气预示着阴阳平衡的曙光。
结语
惊蛰节气的肝风眩晕与失眠,是「阳动风升、肝郁化火」导致的典型病症,其病机复杂,涉及肝、肾、心多脏。青瑶以仙鹤草为「息风清肝之使」,巧妙配伍天麻钩藤饮与柴胡疏肝散,结合耳穴压豆、放血疗法等外治疗法,演绎了「平肝息风、疏肝泻火、滋阴涵木」的治疗智慧。其间贯穿五行生克、药物炮制、时辰医学、外治疗法等中医精要,更揭示了「治风需治火,治火需治肝,治肝需养阴」的深层逻辑。世人常以眩晕为头部疾病,却不知其根源在肝,需从整体调治,方能药到病除。此回以「阳动风炽」起,以「风息火降」终,正应了「惊蛰阳升,动静相兼」的自然之道,亦彰显了中医「调和阴阳、以平为期」的至高境界。
赞诗
惊蛰雷动火风猖,眩晕失眠欲断肠。
麻藤息风清脑窍,鹤柴泻火疏肝房。
耳端压豆宁神妙,指尖放血散热良。
二十四气藏真法,火降风平体自康。
预告
且说春分节气,青瑶奉赤帝之命,携「风火既济丹」前往中央土运之地。时值「昼夜均,寒暑平」,中央土运之地却因气血不足,民多「气血两虚之眩晕」: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更有一老者,每至春分前后便眩晕欲仆,伴见自汗盗汗,肢体麻木,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青瑶按「火生土,土载木」之理,拟以归脾汤化裁,配伍仙鹤草、黄芪、党参,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且看她如何以「艾灸关元」疗法,温阳化气,以气引血,更有「药食同源」的食疗方——正是:春分阴阳待平衡,鹤伴参芪补气血。欲固虚证眩晕本,且将艾炷灸关元。
(第二十三回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