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炒白芍」,将白芍片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带焦斑,「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调和肝脾,《医学启源》言其『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可防柴胡劫阴。」
四·琥珀炉中煎风火
煎药选用「琥珀炉」——此炉以琥珀碎片镶嵌炉身,炉体刻有「风火山」卦象,象征「风助火势,火息风宁」,内膛涂以朱砂混悬液,取「镇心安神」之意。:$小a^说~§#宅=1 ¥已£=?发?·布tˉ最t新>章?节t青瑶先将明天麻、嫩钩藤、石决明(先煎)投入炉中,加入五升「竹沥水」——取鲜竹截断,火烤其两端,用瓷盆接住流出的汁液,密封备用——浸泡二时辰,待石决明吸饱水分,水面浮起一层淡紫色泡沫,此乃风火之邪,用竹筷仔细撇去。
「煎肝风内动之药,需凉而不寒,镇而不凝,」青瑶点燃「桑柴火」,桑枝性凉,其火能清肝经实热,「桑柴火如春日凉风,可平息肝风,与竹沥水相济,可增强清热息风之力。」待药液煮沸,转文火慢煎,同时每隔半个时辰添加「雪水」——取惊蛰前三日的积雪,融化后用纱布过滤,其性至凉,能引火下行——保持药液量不变,「雪水与竹沥水相佐,如冬雪压火,可迅速平息风阳,防止火势蔓延。」
三时辰后,药液煎至一升,青瑶加入醋炙仙鹤草、炒白芍、柴胡、黄芩、栀子,再煎一炷香时辰,最后调入「羚羊角粉」一钱——此粉以藏羚羊角镑片研成,色白如霜——搅拌均匀,药液顿时散发出清凉的气息,夹杂着天麻的甘香、钩藤的清苦与羚羊角的咸寒,层次丰富,如深山清泉。「羚羊角粉为清热息风之圣品,」青瑶解释道,「《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此乃『急则治标』,用于肝风重症。」
五·耳穴压豆息肝风
配合药物治疗,青瑶采用「耳穴压豆」疗法,于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水旺之时——施术。她先以酒精棉球消毒患者双耳,取「王不留行籽」数十粒,用醋浸泡后晒干,以增加酸性收敛之力,「醋制王不留行籽,能增强疏肝理气之效,」青瑶解释道,用镊子夹取药籽,贴于「肝穴」「肾穴」「神门」「降压沟」等穴位,覆盖以胶布固定,「肝穴位于耳甲艇后下部,平肝息风;肾穴在耳甲艇中部,滋水涵木;神门在三角窝后上部,镇静安神;降压沟在耳郭背面,平肝潜阳。」
她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压各穴位,力度由轻到重,至患者感觉局部酸胀、发热,放射至全耳为度,「每次按压三分钟,每日按压五次,以增强疗效。」同时,采用「放血疗法」:在「太冲穴」和「耳尖穴」再次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太冲为肝经原穴,点刺放血可泻肝经实火,」青瑶手持三棱针,快速刺入太冲穴一分,挤出五滴紫黑血液,血液中夹着细小的泡沫,「耳尖为经外奇穴,放血能清热息风,」在耳尖穴点刺后,挤出三滴血液,血液颜色由紫黑渐转鲜红,提示邪热渐退。
六·风息火降眩晕止
三剂「鹤麻息风汤」后,李墨卿的病情出现明显好转:第一剂服后,当夜眩晕减轻,虽仍有轻微头重脚轻,但已能安睡三时辰;第二剂服后,眩晕发作次数减少,心烦意乱大减,口苦咽干缓解;第三剂服后,模拟考当日竟未出现眩晕,思维清晰,顺利完成考试。青瑶诊其脉,弦数渐缓,每分钟降至九十次,寸脉转和,尺脉较前有力;观其舌,舌质红绛减淡,舌苔黄燥渐化,露出薄黄苔,舌边瘀点减少。
调整药方时,青瑶加「熟地」三钱、「山茱萸」二钱,熟地用砂仁水拌炒至表面挂香,山茱萸用黄酒蒸制后晒干,「熟地滋肾阴,山茱萸敛肾阳,」她解释道,「砂仁防熟地滋腻,黄酒助山茱萸行散,此乃『滋阴涵木,以水制火』之法,防止肝阳复亢。」减去羚羊角粉至五分,避免寒凉过度伤胃。
服药七日,李墨卿眩晕完全停止,夜间安睡六时辰,面色转润,双目清明,舌红转淡,苔薄白,脉弦缓有力,如琴弦松紧适度。青瑶以「杞菊地黄丸」善后,方中枸杞、菊花滋补肝肾,决明子清肝明目,嘱其用「决明子茶」送服,「决明子茶能清肝润肠,与杞菊地黄丸相伍,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七·赤帝论道释火机
是夜,南方赤帝在「朱明宫」召见青瑶。宫中赤焰熊熊,却无灼热之感,反而透出一丝清凉,案头的火鼎中燃烧着「三昧真火」,鼎周摆放着天麻、钩藤、羚羊角等清热息风之药。赤帝身着「火德绛绡衣」,衣上的火焰纹样随呼吸明灭,腰佩「火德赤璋」,璋体上的风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