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心底多了几分敬畏。
如果早知道这段历史,沈良早他妈接拍《赤壁》,哪有吴白鸽的份。
不过。
现在也不晚。
接着,沈良跟任中伦打了声招呼。
“任总,见猎心喜,我先看看剧本。”
“请。”
任中伦微微抬手。
翻开剧本,第一页是出场人物,主演曹操、周瑜、诸葛亮,从排名来看,梁信和卢苇,两代编剧的想法倒是不谋而合。
曹操、周瑜是绝对主角,诸葛亮只是第三男主。
后面依次是孙权、鲁肃、黄盖、孙尚香、大小乔……
看到小乔,沈良又想到了吴白鸽。
玛德!
吴白鸽真该死啊!
别人筹备大半生没能拍出来的戏,硬生生被他糟蹋了。
略过主要角色,翻开下一页。
上集
片头:军祭
占满银幕的火光,骤然而起的鼓乐,刹那间将人们引进1700余年前的军祭场面。
文学剧本这么写,没问题。
第一幕片头描绘的是盛大的军祭,有军士组成的军祭舞,有鼓乐,有祭祀,有身着金盔金甲,手持金槊,骑乘菊花宝马的曹操。
更有彻地连天,无边无沿的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卒。
明艳的阳光下,枪矛如林,旌旗遮天,却是鸦雀无声。
然后。
曹操缓缓举起重如千钧的金槊,待金槊过顶的那一刻,突然间,如天崩地裂。
千百面战鼓,千百把号角,齐声而鸣!
完了!
文字在脑海中变成画面,沈良纠结了。
这开篇的冲击力比卢苇版《赤壁》更强,气势更盛。
是用军祭?还是拜相?
好!
都好啊!
但,塔喵的,这不是多选题,而是单选!
二者只能择其一。
连拍两场,且不提预算,它的功能性也重复了,不符合电影叙事结构。
和卢苇一样,上影厂的前面几幕戏全是描写曹操。
看到第六幕那一段,沈良笑了。
【行军途中,驷马车厢内。
脱下衣服,光着膀子的曹操,看着侍儿的脸,他意识到什么。
“你是男童,还是女子?”
侍儿低头:“禀丞相,小婢是女子。”
曹:“那怎么,三四天来就你一个人侍奉我。”
“禀丞相,原来小女子有四个。”
“其他三人呢?”
“死了,在路上。”
“怎么死的?”
“瘟疫。”
曹操长叹一声:“酷暑远征,瘟疫不断,你们又昼夜侍奉我,累死……这都是我的罪孽。”
“小婢失言。”
曹操再次看向侍儿。
“我没有怪你,我喜欢说实话的……抬头让我看看。”
“胆大而不狂,有英气,眉目之间,很喜人,今晚上你陪我……”
“陪我睡觉。”】
想想曹操光着膀子,上一秒话题还在瘟疫,下一秒倏地跳到睡觉,这笔力,厉害。
这一版剧本,也更贴合现实。
曹操南下是七月份,正值酷暑,如果盔甲齐整,烈日当头,哪怕有车厢挡着,那也得热死。
虽然契合史实,虽然是梁信的心血之作,但沈良肯定不能这么拍。
真按照现实来拍,军营一扎,到处都是光膀子的大汉,他都能想到网友会怎么说。
满营尽是大膀汉。
看着,看着,沈良微微蹙眉。
本子好不好?
好。
梁信老师写这个本子一定花了很多心血,如果是60、70,甚至80年代拍,它都不会差。
换成现在拍,它有点问题。
本子写得太正,节奏又有点拖,经历过好莱坞大片洗礼的现代观众们,恐怕很难容忍整整十一幕的曹操南下行军戏。
这些剧情如果放在电视剧里,观众的容忍度会更高。
因为看电视不用额外付费,即使有线电视付费观众,也不会在意那点钱。
电影不一样。
一张电影票3-40块,两个人就是7-80块,小一百块,这是真金白银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