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城西荒地上,林乔已经带着十几个青壮年男子在测量土地了。~s,h!u·b`x!s`.?c.o-m?他们用长绳和木桩标记出田地的边界,小树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父亲身后,有模有样地帮着递工具。
\"爹,为什么田要划成一块一块的?\"小树仰着脸问,小手被晨露打湿了也不在意。
林乔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蹲下身耐心解释:\"这样方便引水灌溉。你看——\"他用树枝在地上画了几条线,\"高处种耐旱作物,低处种喜水的,中间用水渠连着。\"
\"就像给田地喝水一样?\"小树眨着大眼睛。
\"对,就像喝水一样。\"林乔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这孩子虽然才五岁,却已经显露出超乎寻常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007,扫描这片区域的地下水位。\"林乔在脑海中命令道。
\"扫描中......地下水位在东南角最浅,约1.5米;西北角最深,约3米。建议从东南角开始挖掘水井。\"系统迅速回应。
林乔点点头,招呼赵大锤和王大山过来,\"大锤哥,带几个人去东南角挖井。大山,你带其他人继续清理这片地的杂草和石块。\"
\"乔哥儿,真要在这儿挖井?\"赵大锤挠挠头,\"这荒地干得冒烟,能有水?\"
\"相信我。\"林乔自信地说,\"挖不到两丈,必见水。\"
赵大锤将信将疑地带着几个人去了。林乔则带着林小河和其他人开始清理地面。荒地上的杂草根深蒂固,石块遍布,工作进展缓慢。正午时分,当妇女们送来简单的午饭——野菜粥和几个粗粮饼时,才清理出不到半亩地。
\"这样下去,半年开五十亩太难了。\"王大山蹲在地上,愁眉苦脸地嚼着饼子。
林乔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仔细观察着族人们使用的工具——几把破旧的锄头和自制的木铲,效率极低。
\"007,调出古代农具改良方案。\"他在脑海中命令道。
片刻后,林乔眼睛一亮。他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石头和几根硬木棍,开始在地上画图。
\"大家看,如果我们把锄头这样改造——\"他画出一个带有弯曲角度的锄头,\"入土会更省力;还有这个耙子,如果齿间距缩小,除草效率能提高一倍。\"
族人们围过来,虽然看不懂图纸,但对林乔的信任让他们毫不犹豫地点头。
\"可是咱们没有铁匠啊。\"林小河提出关键问题。{?^0÷?0·?小]%说ˉ?网? μ无±¨?错\}£内_?{容?
\"不用铁。\"林乔指向远处一片硬木林,\"用硬木做主体,只在刃口包一层薄铁皮,刘掌柜那里应该能换到些边角料。\"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赵大锤兴奋的喊声:\"出水了!真的出水了!\"
众人连忙跑过去看。只见东南角的井坑里,清澈的地下水已经渗到了齐膝深。赵大锤光着膀子,浑身泥水,却笑得像个孩子:\"神了!乔哥儿,你怎么知道这儿有水?\"
林乔笑而不答。当晚,他熬夜设计了改良农具的详细图纸,第二天一早便派王大山带着几张上好的芦苇纸去县城找刘掌柜换铁皮。
与此同时,林乔开始规划水渠系统。在007的辅助下,他设计了一套简单但高效的灌溉网络——从新挖的水井引出一条主渠,再分出若干支渠,覆盖整片规划中的农田。坡度计算精确到寸,确保水流能自然灌溉每一寸土地。
三天后,王大山带回了好消息:刘掌柜不仅同意用纸张换铁皮,还额外送了几斤盐和一小袋面粉。更令人惊喜的是,他对林乔设计的改良农具很感兴趣,愿意提供更多材料换取设计图。
\"太好了!\"林乔拍了拍妹夫的肩,\"下次去,带几把做好的样品给他看。\"
有了改良农具,开垦速度明显加快。短短十天,他们就清理出五亩地,并挖好了主水渠和两条支渠。清澈的井水顺着渠道流淌,干渴的土地贪婪地吸收着水分,仿佛能听见\"滋滋\"的声响。
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出现。荒地土壤贫瘠,板结严重,即使灌溉后也难以耕种。
\"这地太瘦了,种不出好庄稼。\"林老四抓起一把土,忧心忡忡地说。
林乔早有准备,\"四叔别急,我们可以改良土壤。\"他指挥族人收集杂草、落叶甚至人畜粪便,堆积发酵制作绿肥;又让人去江边挖淤泥,混合到田地里增加有机质。
\"这叫'养地'。\"林乔向困惑的族人们解释,\"先让土地恢复肥力,再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