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很强……比黑山军中任何一家都强。
张燕直属的战兵不过三千,算上家眷老弱,张燕的大伾山只有三万人,黑山二十多个山头加起来一共三十万人,不是张燕一家的。
刘备眼下的兵力,对于内地郡国而言肯定是远远超标了。
甘陵是小国,以前甘陵国是只设都尉不设军司马的,按规制小郡国只该有一部郡兵,由都尉自领。
但刘备这里却设了三部司马,外加一个别部……这确实算是越权了。
当然了,今时不同往日,眼下黑山贼猖獗,刘备这里多配置一些武力守土安民也是应该的……
毕竟要成为国之栋梁,那就得招兵买马造甲收税。
——当武官本来就是干这些活儿嘛。
要广招兵马就得有钱粮,要想持续有钱粮,自然就得吸纳流民,充实人口,同时搞好经济。
这倒不是为了邀买民心。
能让人吃上饭,能把人当人看,能对人公平点,自然就能汇聚民心。
等啥时候人们吃不上饭了,感觉没被当成人了,觉得不公了,民心自然也就散了。
只不过,这里的‘民’,当然是指的庶民。
民分很多种。
守规矩的当然叫良民。
不守规矩的,叫刁民。
眼下,刘虞就遇到了很多的刁民……
这些刁民也是流民,毕竟他们是随着平原的流民一起来到甘陵境内的。
原本安置流民不算难,毕竟刘备弄到了很多粮食,也腾出了很多土地……
有土地,有活命粮,再稍微提供一点农具之类的帮助,流民就能安家落户。
刘虞这两个月一直在做此事,前后在甘陵南部安置了将近两万人,也颇为顺利。
但随后,有不少身穿锦衣的‘流民头子’,带着一大群一大群的人迁来了甘陵。
能穿锦衣的当然不是什么穷苦人,但这些人确实是流民——他们是从青州等地逃到甘陵来的,这是些士人和他们的家眷仆役。
这些士族家庭同样没吃的,同样没地方住,同样是非法迁徙,当然是流民。
其实,如果以这年头的官员视角来看,这些人才算是“民”,所谓邀买民心,其实是指的邀买这些人。
但如果将这些人与庶民黔首同等对待,那就不是邀买了……
甘陵国内吸纳流民的义舍当然是一视同仁的。
流民可以在义舍吃三顿粥,然后报名落户,先签个三年的军屯文书,在三年内将作为甘陵的军屯户,随后就能拿到流民暂住户籍。
拿了暂住户籍就可以领到种粮和一月的口粮,并分一块荒地。
开荒之后,就可以持续领口粮了,开出来的地将作为军屯用地,只要三年内都能按要求交足粮税,三年之后这块地就属于这个流民了,流民户籍也能改为民籍。
——这其实是很优惠的条款,对于真正想安心落户的人而言没有任何压力,也没有任何侮辱人的地方,军屯虽然也属于佃户,但却不是仆从,也没有奴役的意思。
仅有的约束只是为了让人在这几年里好好种地而已。
但那些青州过来的士人真就是刁民,他们报名落户了,也签了文书,但他们把领到的粮食全吃了——把种粮也吃了。
地却一点没开。
连那些一看就知道是他们仆从的人,也没开荒。
没开荒就领不到后续的口粮了。
那些士人很不满,甚至破口大骂,说甘陵官员侮辱士族,甚至还说要举告刘虞刘备二人逼迫士族为奴——因为甘陵这边将他们与黔首一视同仁了……
而且,刘虞也为此事和刘备有了些分歧。
“玄德,这些人有不少都是大儒弟子,其中还有青州官员子弟,皆互称名士,若是他们一直闹事,确实于我等不利……我打算当将他们迎入城内好好招待,但我手中钱粮不丰,玄德军中余粮可能周转一二?”
刘虞看起来还是堪不破‘名’这个字。
“大儒弟子?哪个大儒教的人啊,连种地都不乐意?耕读传家不是士人的基本么?”
刘备摇头:“伯安公,此等刁民吃了我的粮食却还要骂我,我这人度量小,不愿受这个气……我不派人揍他们就已经算是很厚道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但他们定会败坏你我名声,也会败坏各属吏的名声……你我或许能坚守本心,但若是属吏们兢兢业业做了善事却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