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杀黄巾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三人,位居首功。
但是……
他的本部人马从八百人打得只剩了不到三百人。
随后,仓亭津一带所有黄巾全数被斩首。
或者说,是所有男丁全数被杀,女子则……
皇甫嵩确实是天下名将,但皇甫嵩不会考虑如何减少损失——反正这些部下不是他自己家的兵,他只需要取胜,只需要战无不胜。
也正是因为麾下总是会有不小的损失,所以皇甫嵩取胜后必须让部下杀个尽兴。
通常都是三天不封刀,想屠就屠,想抢就抢,想祸害妇女也随意。
这也是这个年代大多数名将的惯例,否则没人愿意千里迢迢跟着作战的。
至于民夫……
民夫都是强行征召的,愿不愿意又如何呢。
就像眼下让傅燮来找刘备索要民夫一样——反正都是地方官员征召的,也怨不到将军身上。
把人霍霍没了,不让随军的各家豪族出人,而是逼着甘陵征用庶民,这其实是惯例。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反正黔首在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被视为百姓,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被说成‘民’,这也是惯例。
这个年代的部队容易营啸,容易内乱,甚至容易谋杀将领,其实大多也是因为有这些惯例存在。
其实皇甫嵩找刘备要民夫并不算是针对刘备,而是因为甘陵隔得近。
目前巨鹿只有黄巾,没有庶民,而广宗周边基本上被杀成了白地,要就近征召民夫就只能找甘陵国。
但刘备肯定是不会奉命的,而且眼下确实征不到。
傅燮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傅某只是来传令而已,刘都尉是否奉命,那也是刘都尉的事,傅某照实回报便是……”
说罢,傅燮转身准备离去。
“傅司马不如给皇甫将军多带几句话。”
刘备叫住傅燮:“当年羌乱时,皇甫威明(皇甫规)以法度约束,未曾擅杀羌人,也未曾折损朝廷大军,但羌乱亦定,二十万羌人甘心来附。”
“皇甫威明在任时,西北几无战事,也未曾斩获数万首级,但九州皆知其功盖天下。”
“而皇甫义真如今却反其道而行,见贼即杀,不施法度,也无视将士死伤……可死的却全都是我汉家儿郎!”
“皇甫威明因二十万羌人来附成为天下名将;而皇甫义真却以二十万汉家白骨成就赫赫威名……”
“却不知皇甫义真作为,到底是忠,还是孝呢?”
“备愿奉皇甫威明之策,奉公守法使民不叛;也能安靖甘陵国,使路不拾遗民不闭户,不使贼寇有任何可乘之机。但若是要让备征更多汉家子弟去做将军足下白骨,恕备无能,无法奉命。”
皇甫规是皇甫嵩的亲叔叔,与张奂(然明)、段颎(纪明)合称‘凉州三明’。
与段颎不同,皇甫规平定羌乱靠的不是镇压杀戮,而是让各郡县官员守法,他奏免了一批杀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员,并以军令要求各郡官员严守汉律,不得杀降,招抚羌人并使其正常生活。
之后羌人大多感慕,前后超过二十万羌人归降,以至西北无战事。
而皇甫嵩……
傅燮回头看了刘备一眼,想说什么,却终究摇了摇头离开了。
刘备没打算和皇甫嵩打交道,也不打算再参与讨伐黄巾的战争。
皇甫嵩的军令刘备不想接,不接军令当然要先找个说法——所以刘备用皇甫规之策来骂皇甫嵩。
故意得罪人有时也是一种策略,傅燮回到皇甫嵩军中后,大军便快速去了下曲阳,没有再提民夫之事,也没人再给刘备传军令。
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阳与张宝激战,两军连战数日,死伤无数。
之后,皇甫嵩声称可招抚和谈,以张角首级为饵,让张宝于阵前谈判。
张宝领军于城外列阵,却被皇甫嵩率军突袭,张宝力战而死。
张宝死后,皇甫嵩自身损失也已经极大,便声称只诛首恶,不杀降者,让黄巾放下武器。
城外黄巾投降。
随后,皇甫嵩以投降者为前锋,攻入下曲阳,令黄巾俘黄巾以免罪。
次日,下曲阳城破,数万黄巾被俘。
但随后……无论是之前投降者还是之后被俘的黄巾,皆在放下武器后被皇甫嵩杀戮一空,下曲阳被屠为了空城。
此战前后共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