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 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

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

角度出发,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可清廷统治集团内部,隆裕太后、载沣和良弼等核心人物,还在权力的漩涡里垂死挣扎。

隆裕太后,这位身处权力中心的女子,本就性格软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更是被无奈与恐惧裹挟。起初,她本能地抗拒清帝退位,想着延续大清的统治,保住自己的太后尊荣。毕竟,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怎能在她手中断送?可现实却像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她的幻想。袁世凯的逼宫,革命党势如破竹的气势,让她渐渐明白,大清气数己尽。

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博弈,更是加速了清廷的瓦解。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安排,让载沣拥有摄政大权,而隆裕太后也试图效仿慈禧“垂帘听政”,这就导致两人在权力分配上产生了激烈冲突。1910年,载沣任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隆裕却横加干涉,要求撤去二人职务,载沣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拒绝,叔嫂二人彻底反目。在组建内阁、处理武昌起义等重大问题上,两人也是分歧不断,载沣希望起用袁世凯对抗革命党,隆裕却因“戊戌旧怨”而反对,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清廷无法形成统一的决策,错失了一次次挽回局势的机会。

载沣,我溥仪的生父,这位年轻的摄政王,肩负着挽救大清的重任,却深感力不从心。他本就缺乏政治经验与魄力,面对复杂的局势,常常犹豫不决。起初,他试图通过排挤袁世凯,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袁世凯以“足疾”为由罢免。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他又不得不重新考虑起用袁世凯。在袁世凯提出出山的八项要求时,载沣虽满心不愿,却也无力拒绝,只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掌控军政大权。

载沣曾对亲信哀叹:“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有心救国,却回天乏术,袁项城狼子野心,可如今却不得不依靠他,真是无奈啊!”此时的他,己意识到大清的命运或许不再由自己掌控,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与绝望。随着局势的恶化,载沣最终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到醇亲王府,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失败的政治生涯。

良弼,这位清朝宗室中的佼佼者,留日学习军事归来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挽救大清于危亡。他极具战略眼光,早就看出袁世凯心怀不轨,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在军中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制衡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良弼坚决主战,反对与革命党和谈,更反对清帝退位。他西处奔走,联合宗室成员,成立宗社党,妄图以武力对抗革命。良弼慷慨激昂地对众人说:“我大清养士三百年,如今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怎能向乱党屈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革命党,重振大清雄风!”

为了给袁世凯一个下马威,阻止他与革命党勾结,良弼还策划了对袁世凯的刺杀行动。然而,他的计划并未成功,反而引起了袁世凯的强烈反击。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奉同盟会之命,炸死良弼。良弼身受重伤,两天后伤重身亡。他的死,不仅让宗社党群龙无首,陷入恐慌,也让隆裕太后彻底失去了主战的信心,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态度与行动深刻影响了权力格局的演变。张謇、汤化龙、黎元洪等代表人物,既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又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立场,成为南北博弈中的重要变量。

张謇作为立宪派领袖,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他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呼吁清廷速开国会,但清廷的“皇族内阁”骗局使他彻底失望。武昌起义后,张謇转而支持共和,成为南北议和的关键斡旋者。张謇认为“共和之局,己成铁案”,但担忧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对抗会导致分裂。他主张“和平统一”,既希望保留清帝优待条件以稳定北方,又推动袁世凯接受共和,避免内战。张謇代笔《清帝退位诏书》,巧妙将退位包装为“主动让贤”,强调“五族共和”,为袁世凯掌权提供合法性,同时保全清廷颜面。他劝说孙中山接受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认为“袁之为人,固不足任总统,然今日舍袁无足以安天下者”。张謇在经济上以大生纱厂等实业为根基,希望新政权保障实业发展,因此倾向于支持能维护社会稳定的袁世凯,而非激进的革命党。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代表,曾组织“宪政筹备会”,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武昌起义后,他迅速转向革命,加入湖北军政府,试图以立宪派身份分掌权力。汤化龙最初主张“君主立宪”,但清廷的腐败使其对体制内改革绝望。武昌起义后,他认为“革命己成燎原之势”,转而与革命党合作,但始终试图限制革命党的激进政策。汤化龙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