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刘晓希还在沉浸在西施要来后世玩的消息中,脑子里在思考等人来了要怎么尽好地主之谊。
吃完早饭,刘晓希一家要忙着下地。
春夏之际,农忙还是很多的。
今天,刘晓希一家就是要种辣椒。
辣椒苗己经被刘爸刘妈培育好,现在要将这些幼苗从培植盘内,移栽到地里。
各时空的人们都有很认真的看,靠前的朝代、第一次要种辣椒的祖宗们就不说了。
即便是清民这些时代知道怎么种植,人们也少不得看后世人的种植办法,因为后世的种植技术比他们时代肯定是有进步。
只是在看到后世种地那些专门犁地、耙地的机器时,古代的农人们难免还是羡慕。
一块土地很快就在刘爸爸手上的翻土机器的工作下弄好,刘妈妈带着一双儿女,撒肥料的撒肥料、栽种的栽种。
祖宗们羡慕了一会儿后,也不敢耽误,把辣椒种植办法记在心里后,他们也要开始忙起来。
然而没有后世的化肥,老祖宗们也只能用他们时代的农家肥代替,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在吃过后世的火锅后,辣椒早就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好东西,恨不得现在种下,就能立刻长出来。
孔子在学会种地办法后,同样把弟子们都集中起来,开始分配大家的活计。
像嬴政还特意出宫了一趟,虽然有扶苏看顾着,还有经验丰富的农家子弟和民间老农,但粮食实在是太重要了,他还是决定亲自来视察一番,顺便看看咸阳城如今的变化如何。
刘彻也很不放心,安排了人又去督促大司农,叮嘱他一定要好好种地,绝对容不得半点差错。
苏轼看着那娇嫩的辣椒苗,仿佛己经看到美味的食物在朝他招手了,后世的好多菜品,可都和辣有关系。
等将辣椒种完,己是傍晚。
刘晓希家今年种的辣椒也刚好够一家人一年的量。
回到家吃完饭歇息了一会儿后,给祖辈们把上次没播完的杨门虎将看完,刘晓希就回房间带着祖宗们玩手机。
{杜甫写《石壕吏》,那他怎么没被当作青壮抓走啊?}
杜甫本来还在和妻子商议明天要开始种辣椒的事情,是否要请人来帮忙?
结果猛然看到光幕上的内容和自己相关,一时间哭笑不得。
虽然他还不知道石壕吏具体写的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他还是看得明白,后世人是好奇他怎么没被抓壮丁啊。
除了当事人外,高适、李白他们也觉得这个问题有趣。
高适不免有些猜测道:“或许是后世人对子美的情况了解的不多吧。”
李白还笑着说,“单从子美的家世来看,还不至于被抓去当壮丁。”
......
皇宫内,李隆基对杜甫也是知道的,此人也是他们大唐的诗人,还是顶尖的那一批。
各朝人士都认识杜甫,光幕上也专门提到过,百姓们还记得他家世不错,而且诗也写得好,还是诗圣。
{网友一:杜甫是京兆杜氏,他母亲、祖母都是五姓女,他的外婆是李世民的曾孙女,他的妻子也是出自弘农杨氏,就这家世背景,虽然落魄了,但还不至于被捉走}
各朝老百姓们边看边感慨,所以说啊,这杜甫的确是有点东西,历史上别看他后面的结局那么凄凉,但家世背景还是很牛掰的那种。
贞观年间
正在和臣子们商议农耕之事的李世民,眼神诧异极了,“朕和杜甫还有这层关系?”
长孙无忌没觉得有多奇怪,不免猜测道:“陛下,想来是您的哪一位公主的后代吧,多少有些沾亲带故。”
房玄龄也同意长孙无忌的话,“是啊,这种可能极大。”
......
周武时期
杜审言颇为遗憾的摇头叹息,他家这支算不上是正宗的京兆杜氏啊。
杜闲还是很关心儿子的,也不知道他那个儿子现在日子过得如何?生活可否还困难?还有那个安史之乱,也不知道爆发了没有?
天宝年间
杜甫脸上写满了惭愧,他都不好意思提起祖上,这别人看了,怕是该说一代不如一代了。
皇宫内
李隆基眉头扬了扬,之前说到杜甫的时候,他也有派人去查过他的家世背景,总而言之和皇室的关系早就离得很远了,不过既然光幕上现在有提到,以后也会派人看顾着点。
等看到这一楼的留言,杜甫都傻眼了。
【婆罗门杜甫被南村小孩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