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换身衣服,洗漱一番吧。”
至于多的话她也不能说了,免得得到了一个干涉朝政的罪名,民间己经对她颇有微词了。
......
家中,杜甫听到以他名字命名的草堂在后世得到如此看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博物馆他知道,前面也看到过,哪想到自家的屋子也能有这种待遇?
转头看着哭泣的妻子和不安的长子,杜甫一时间心痛又自责,心里此时终于下定决心,官场不适合他,哪怕再忧国忧民,但他是一家之主,现在要做的是为一家人打算。
岑参、高适等人虽然为好友的未来担忧,但此时对王朝的担忧也不减,国难当头,谁能保全自身啊。
{第二年杜甫离职了,带着家人离开了成都。
766年,终于来到了夔州,在这里的日子还算安生。
768年,杜甫去了江陵、岳州,后又沿着湘江南下投奔亲友,...结果为了避乱,又准备去郴州投奔舅舅,但在路上遇到了发大水,一家人被困在船上,整整饿了五天五夜...
770年冬天,杜甫从潭州去往岳州,在船上结束了他这漂泊的一生,终年59岁}
各时空的观众们忍不住唏嘘,这颠沛流离的日子,大诗人的命运和普通人相比好像也好不到哪里去。
贞观年间
李世民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杜甫一首在避难,只怕当时的大唐没有一处是安生的,哪怕知道现在还不会灭国,但这场叛乱对大唐的毁灭是巨大的,百姓们又该怎么活?越想李二心中越痛。
周武时期
杜审言一颗泪划过脸颊,血脉相连,亲眼看到孙子的生活,那心中的痛哪能没有啊。
杜闲泪水也滴落在桌上,染出了一大片墨迹。
杜并挠挠头,“阿兄,你别难过,大不了咱多攒钱给大侄子留点,他也太倒霉了,遇到叛乱,还漂泊半生。”
天宝年间
杜甫心里满是苦涩,国破家亡啊。
“郎君,要是能把孩子们送去后世就好了,至少不用经历这些苦。”
杜宗文红着眼睛,“后世那么好,二郎三郎他们在后世也不怕挨饿了。”
杜甫没说话,后世是好,但他们隔着时空啊,他也没办法把妻儿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