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仲达,你记住,我们司马家能在乱世中立足,靠的不是选边站队,而是审时度势。如今曹操势大,早晚要取汉室而代之,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与其逆潮流而动,不如顺势而为。只是,在这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清醒,不可被卷入太深。”
司马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司马朗说得没错,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审时度势,才能保全家族。只是,这其中的分寸,又该如何把握?
次日清晨,司马懿随司马朗一同入朝。许昌宫阙巍峨,金銮殿内群臣济济。朝会一开始,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董昭率先上奏,慷慨陈词,历数曹操平定中原、奉迎天子的功绩,力主进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以荀彧为首的一众大臣纷纷反对,认为此举有违君臣之礼,是僭越之举。一时间,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时,司马懿注意到荀彧向他投来意味深长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朗声道:“诸位大人,且听在下一言。明公自举义兵以来,诛董卓、破袁绍,平定中原,拯救黎民于水火。若无明公,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今进封魏公,加九锡,实乃众望所归,亦是朝廷对明公功绩的认可。望陛下恩准!”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许多人都没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子弟,竟敢在如此敏感的时刻为曹操说话。而那些支持曹操的大臣,则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
最终,在曹操党羽的强势推动下,汉献帝不得不下诏,进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设宗庙社稷。朝会结束后,司马懿随司马朗走出宫门,却被一名侍卫拦住:“司马公子留步,明公有请。”
司马朗脸色微变,低声对司马懿道:“莫要慌张,见了明公,如实回话便是。”
司马懿跟着侍卫来到丞相府,穿过重重院落,在一间书房内见到了曹操。此时的曹操年近五旬,身形魁梧,眼神锐利如鹰。他上下打量着司马懿,突然放声大笑:“好个司马仲达!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
司马懿连忙拜倒:“明公过奖,在下不过是实话实说。”
曹操走到他面前,伸手将他扶起:“听说你熟读兵书?”
“略知一二。*E′Z?晓,税¨惘/ ?更·鑫`蕞-全,”
“好!孤正缺你这样的人才。从今日起,你便留在丞相府,做个文学掾,协助孤处理文书事务。”
司马懿心中大喜,连忙谢恩。能进入丞相府任职,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回到小院,司马朗早己等候多时。听了司马懿的经历,他皱起眉头:“仲达,曹操如此重用你,怕是没安好心。他生性多疑,你在他身边,一举一动都要小心。”
司马懿点点头:“大哥放心,我明白。曹操重用我,不过是看中了我背后的司马家族。只要我不锋芒太露,暂时不会有危险。”
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懿在丞相府兢兢业业,处理文书一丝不苟。他深知曹操多疑,因此处处小心谨慎,从不主动发表意见,只是默默观察着许昌城中的风云变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日,他在处理公文时,发现了一份密报,上面写着:“荀彧暗中联络汉室旧臣,意图阻止曹操称魏王。”
这个消息让司马懿惊出一身冷汗。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多年,两人曾情同手足。如今却因理念不合,走到了这一步。更重要的是,他该如何处理这份密报?若如实上报,必然会得罪荀彧;若隐瞒不报,一旦事情败露,他也难逃一死。
思来想去,司马懿决定将此事告知司马朗。司马朗听后,脸色凝重:“此事非同小可。荀彧是颍川荀氏的领袖,在朝中根基深厚;而曹操如今权势滔天,绝不容许任何人阻拦他称帝的步伐。我们不能卷入这场争斗,必须想个万全之策。”
两人商议许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司马懿将密报原封不动地放回原处,当作从未看过。同时,他开始有意疏远荀彧,避免与他过多接触。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久后,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空食盒。荀彧见后,便服毒自尽。
洛阳城的秋雨淅淅沥沥,打在丞相府的青瓦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司马懿站在窗前,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模糊的庭院,手中的茶盏早己凉透。荀彧自尽的消息传来己有三日,可他的耳畔仍回荡着那日早朝时,官员们压抑的抽气声。
曹操坐在主位上,神色平静,仿佛只是听闻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司马懿敏锐地注意到,曹操摩挲案几的手指微微发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