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王太医。他捋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陈院判此言未免武断。老夫行医五十余载,深知医道之精髓在于';活学活用';。这些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对草木生长、气候变化的了解,未必比我们这些整日在药房捣药的老朽差。若能将这些实践经验与医理结合,或许能开创医道新境界呢!";
陈元修被怼得语塞,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苏锦绣趁机邀请道:";既然陈院判有疑虑,不如留下旁听一堂课,亲眼见证后再下定论如何?";
陈元修本想拒绝,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难以抽身,只好硬着头皮同意了。
课堂上,王太医先取出几种常见药草,讲解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然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请几位学生上前,讲述他们在田间观察到的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陈院判请看,这位学生对艾草的描述多么精准!";王太医指着一名黝黑的农家子,";他不仅知道艾草喜温怕涝,还能根据叶色判断其药性强弱。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智慧啊!";
接着,王太医展示了一套简易诊脉法,教导学生如何判断常见的外感内伤。他特意选取了与农事劳作相关的病症,如中暑、湿痹、筋伤等,讲解简明扼要,实用性极强。
";诸位要记住,农家子弟远离城镇,遇到急症往往无医可求。若能掌握这些基本诊疗技能,不仅能自救,还能救助乡邻。";王太医语重心长地说,";这正是我们开设医学课程的初衷——让医术走出太医院,普惠乡野。";
这番话说到了陈元修心里。作为医者,他自然明白偏远乡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现实。只是由于门户之见,他一直固执己见罢了。
课后,陈元修主动找到苏锦绣:";院长的想法确实别具慧眼。只是,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毕竟草率行医,贻害无穷啊。";
苏锦绣拿出一摞刚刚编撰的医学教材:";陈院判请看,这是我与王太医共同编撰的《农家医理浅说》,专为农家子弟设计,内容简明实用,避开了繁复难懂的理论,重在实操指导。";
陈元修翻阅了几页,不禁点头赞许。教材中配有大量插图,标注清晰,连字体都特意放大,方便阅读。更难得的是,每种药物都附有栽培方法,每种疾病都有应急处理措施,确实是为农家实用而精心设计的。
";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苏锦绣继续介绍,";学生必须先通过基础理论考核,再进行实操测试,最后还要经过王太医亲自审定,才能获得行医资格。";
陈元修沉思片刻,终于点头道:";如此严谨,确实令人安心。只是,太医院内恐怕还会有不少质疑之声......";
";陈院判若能回去美言几句,自然最好。";苏锦绣微笑道,";不过就算有人不理解,我们也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道义所在,何惧流言?";
这番话说得堂堂正正,陈元修无言以对,只好拱手告辞。
随后的日子里,医学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苏锦绣亲自监督教材的编撰,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不断完善内容。她特别注重实用性,将复杂的医理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的图例,让没有文化底蕴的农家子弟也能迅速掌握。
";院长,您看这副人体经络图如何?";王太医的一名弟子请教道,";我特意用农家常见的比喻来解释经络,比如把经脉比作田间水渠,把穴位比作水闸,把气血比作灌溉之水......";
苏锦绣仔细查看后赞许道:";妙哉!这样的比喻贴近农家生活,学生们一听就能明白。继续完善,争取编成一套完整的《农家医理图解》。";
除了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更是别出心裁。苏锦绣划出一片专门的土地,种植各类药草,让学生们亲自照料,观察其生长规律和药性变化。她还安排学生轮流到附近村庄义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记住,我们学医不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防病。";苏锦绣在实践课上强调,";要教会乡亲们如何保持环境卫生,如何合理饮食,如何预防时疫......";
这种全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很快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