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时既惊讶又傻眼,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_h.u?a′n¨x`i!a¢n¢g/j`i!.+c~o^m+
这可不是能和人家动刀动枪,或直接冲上去揍他丫一顿的时候。他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双眼睛,都只看到一个影子,却根本找不到人,现在这琴弦又“自己”在那儿弹,这叫大家能怎么办?
把琴砸了也不是事儿啊?万一把那看不见的“人”,激怒了怎么办?
于是解连环觉得,还是要寄希望于吴歧,看看小侄子的意见和想法——毕竟小侄子与旁人不同,或许是他们这些人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能清晰感觉到这位只见其影,未见其人的“未知力量”,存在的人吧?
于是当叔叔的,悄悄给侄子递了个眼色,希望侄子能给点建议。如果不方便说话,暗示也可以。
接收到叔叔讯号,吴歧依旧不言。因为他现在也摸不准“那人”脉搏,且对他来说,这种大家都看不见,只有他能“看见”,且感觉到的“神仙人物”,他一个小小凡人哪里敢得罪?
虽然时常抬着下巴看人,还时不时就要对别人轻蔑、鄙夷地哼哼两声,但这种行为也是分对象的好吗?
该识的时务,一点儿不能含糊。
恰逢这一曲《广陵散》终了,吴歧回给叔叔一个稍安勿躁的眼神,并对叔叔和所有人做了一个“嘘”的手势,示意众人安静。/t^a+y′u¢e/d_u·.·c/o-m-
吴歧一脸镇定自若,全身透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有效安抚了周围吴斜、潘子、胖子的情绪,叫几人在心底暗叹一声:真不愧是弟弟\/少爷\/,见鬼了还能这么镇静。
他们哪儿会知道,吴歧看着跟个没事人似的,一派悠然淡定模样,其实已经在心里大喊“爸爸救我!”,且哭出了一盆又一盆的面条泪╥﹏╥。
少爷害怕,但少爷不敢说——说了也没用。
见鬼的事,别人帮不上忙啊~~
少爷在心里打了个哭嗝,面上却从容不迫地作思考状,略微沉吟后,重新弹起了琴。
这次的琴音不再似刚才一派肃杀之气,而是如同高山峻岭,不可拟测。它停顿得宜,气韵自然,曲调抑扬高下,意味无穷。
这是春秋时期,琴师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
哎呀~~这孩子!弹得真好!
解连环眼中满是对吴歧的赞叹。
“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子期的故事,谁没听过两句呢?
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白?马?,书?院>=° ?o更·~?新+)最11全?-(刚弹奏时,伯牙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常进不懈的志向,钟子期再一次说:“弹琴弹得真好啊!好像长江黄河一样激荡。”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照这个故事说来,那看不见的“人”,既然也是个懂音乐、会弹琴的,先用这曲《高山流水》和人家套套近乎,搞搞关系,总没错——前提是,“那人”真的精通音律,不是什么附庸风雅之辈。
果然没一会儿,因为吴歧上一曲终了,这一曲又刚开始,一时难以附和的另一张矮几上的琴,琴弦又重新“无人自弹”起来。
一时两张琴的重奏,在这偌大的寝殿内,幽幽传响,叫人忘了自己身居何处,只被这袅袅琴音吸引了所有心神。
及至一曲终了,一群专业的、不专业的人,都还纷纷沉浸在这罕见的琴音里。
倒是弹琴的吴歧,虽然心中暗喜身边这“人”能附和、愿意附和他的琴音,大概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一个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好”,却也没忘记自己的本意,是想用这首琴曲和身边“人”,用共同话题套套近乎。
要是身边“人”也当自己是“伯牙”,而他是“子期”,那接下来的事不就好办了?
少爷在心里转了转眼珠,决定继续执行自己这套计划,摸摸对方“脉搏”再说。
于是跽坐在矮几后的他,在琴音完全落下后,就着当前姿势,向自己右手边转了个身,对自己旁边矮几后的“虚无”,恭谨地行了个揖礼。
他这次行的揖礼,可不是之前那种多用于平辈之间的“时揖”,细看之下可以注意到,他的拱手是往上的,也就是说,整体是先拱手于胸前,左手覆于右手上,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