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文人都是垂垂老矣的老官,文官也需要新鲜血液,但是偏偏多年没开科举,这些年,上来的年轻文官,都是举荐来的,那举荐嘛,懂的都懂,举贤?先举了亲近的人再说吧……
这导致实际上明初文官是青黄不接的。
正史中,甚至出现来开了科举后,朝堂还是一大票老官的情况。
这很不对劲的时间点上,朱安宁横空出世了。
一个有才情,又受皇帝和太子信任的人,上来就是少詹事。
他就是最好的选择。
“若再无新风,未来数十年,怕不是就只有权贵当政了。”
宋濂坐了下去,伸手想拿茶杯,却发现,没有。
这里的权贵指的是什么的,三人都很清楚。
朱安宁更清楚,其实若是正常朱元璋去世,朱标即位,大概率武官依旧是掌握主导权的。
毕竟朱标的班底也还是勋贵为主。
正史中,文官系统那么快冒头,还是得谢谢朱允炆这个草包……而后又遇上堡宗一波送走大明的大半个武官系统,正常情况下,老朱设计的路线,文官绝无可能那么快崛起。
“明年开科举,你作为国子监丞,最有优势,应当好好把握,多选些有真才实干的人上来,陛下和殿下,都会听你的意见啊!”
宋濂是不再拐弯抹角,这种有些结党营私嫌疑的话语,是直接就说了出来。
说得朱安宁沉默不已。
“至于你的新学,陛下看了也没多大反应,你为何不挑其中较为柔和的部分,开宗立派呢?”一旁的刘伯温背着手,说出来的话语,更是蛊惑。
两人是目光灼灼地盯住朱安宁,让朱安宁压力山大。
三人不知沉默了多久,朱安宁是突然哈哈笑了起来。
“二位,我做好我自己便是!挑人,是考官的事,给官,是陛下的事,至于开宗立派?那日后再说?“
这算是答应了,又没有完全答应。
至此,朱安宁算是搞清楚了,这两个老头,是想干嘛。
怪不得,大明的文官系统,会对自己如此友善,甚至安然统领的御史台,都很少bb自己这种不守规矩的官。
原来,是早就有两个巨佬,站在了自己身后。
早说嘛……
早说就不用这么胆战心惊了哇……
朱安宁是叹了口气。
却也真的觉得压力大了起来。
确实,就如两个老头所言,朝堂,是需要新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