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估摸了一下时间,准备正式发起进攻。
齐军就算菜,也没那么快直接碎掉,真要碰一碰,齐国这些土地少说也得打一个月。
当然,如果齐王建直接投降,那就不需要打太久,但这事还有的说。
“我也要去……”项籍像是幽魂一样,锁定目标,紧紧跟随在蒙恬附近,并在不经意间彰显一点存在感。
蒙恬指示完军队做好开战的准备工作。该清点粮食的清点粮食,该维修车辆的维修车辆,该打磨武器的打磨武器……各自有序忙碌。
完成该下的指令后,他才准备和项籍好好谈谈。
从年龄来看,两人是纯正的前后辈,但一来,蒙恬没带过孩子,二来,他也不想把面前的人当成完全的幼子。
“我不想要让你参战,既是因为咸阳没有给出这样的要求,也是因为我还不能信赖你。”
蒙恬道:“你身上有优异的资质,却不是愿意听从指挥的士卒。”
项籍适合战场,他也会是一个好将领。但他不是一个好士兵。
他的主观想法太多,自我行动意识也太强。有自己的想法而不能服从安排,这会给战争带来混乱与无序。
“如果让你进入战场,你会对身边的局势有自己的判断。我相信,你有足够的能力率领百十小队,但你要如何保证这些人的安危,而不是让他们因你而丧命。”
项籍问:“假如我没有听从指挥,你又怎么能认定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是不合时宜的?难道你就能保证你的决定都是正确的决定吗?”
“我不能。所以我也不能保证你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交锋前线的视角与后方指挥的视角,一个侧重于及时反应,但环境狭隘,一个信息全面统筹兼顾,但难免会有延迟。这两方的判断,受限于信息量不同,会有冲突实属正常。
孰优孰劣,以谁为先,这要在特定环境下精细讨论。
说来说去,他就是想要对项籍做出更深入的了解。这么长时间,项籍都在单方面做一个观察者接收者,从来没有过多向外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蒙恬直接撒手放一个不够了解的人出去,让人去担负起一定的责任,这事他做不到。
“我……”项籍大概能有这样的直觉,但他不知道怎么说。
蒙恬给出一个开头:“不如讲一讲你前不久见到的齐军吧。”
他想知道项籍眼中的齐军具体是什么模样。
评价齐军的长处与劣处、判断对手的本领,可以从言论中看出项籍的认知。
“齐军,太散漫了。”项籍不用思考就给出这个答案。
“我想要知道他们的长处与更精确的分析。”
项籍这才说:“他们的人数不少,有足够的士卒。前阵的士卒也有气势与战力。但是,前阵者以内部小规模的配合为先,各自的队伍间没有更灵活的协作,他们适合更陡峭、更复杂的地形,他们需要那样的地形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优势。”
他之前就是在那种地形中打越人,带的就是这样的小队。
以游击与小规模交锋为主,强调分散的小队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与超高的机动性,而不强调队伍间的联动配合。
看多了秦人的训练,再加上先前越地的经验,项籍也因此一眼就能看出前线齐人的不协调之处。
秦军这里的训练内容,每个战阵在灵活变动的同时,都在注意与战友的通力合作。队内合作,各个队伍间也在合作。
如同精密的仪器,各司其职,协同运转,从而凝聚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才是军团作战该有的样子。
齐人的松散,就散在这里。他们不像是在大平原作战的军队,而更像是各自为战的游击军队。
“不错。齐以技击之士著称。”蒙恬说。
他很了解齐人。因为他爷爷蒙骜就是从齐国跑到秦国当将军的。祖上从齐国来,虽然第三代的蒙恬完全在秦国长大,但有家传,再加上认真的观察,他对齐军的优劣了如指掌。
尽管齐人有智商有文化,平时还喜欢搞文学议论会,但他们也是擅长打架的,而且推崇勇武的人。他们性格也大多豪迈刚烈,甚至会没事就在临淄大街上和人嘭嘭互相撞击车毂,玩现实版碰碰车。
所以这里也很盛产刺客。
问题就在于,个人的勇武不代表团队的勇武。
战争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动辄上万的团队,没有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