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岁首(民国后始称“春节”)是京城一年中最为喜庆热闹的时期,赵家人经过悉心打扫、装饰,小院里里外外焕然一新:院门贴上秦琼、尉迟恭二门神红地彩画,前者白面丰满、剑眉凤目、鼻直唇红、五绺美髯、气宇凛然,手执宝剑、腰悬宝弓;后者黑脸狰狞、浓眉环眼、狮鼻海口、连鬓黑胡、凶神恶煞,手托金锏,腰悬箭壶。他们两位都是头戴缨冠、身穿宝甲。除了贴门神,院门前台阶下还撒上芝麻稭,专供出入时踩踏,称为“踩岁”。
院中各房门对联都是继盛书写,正房是“瑞雪新年迎喜庆,彩灯佳节乐新春”,西厢房是“柳影绿围三亩宅,人欢红闹一岁丰”,东厢房是“丰年有庆普天乐,妙景无前遍地春”,南房卧室是“爆竹一声辞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继盛书房是“雅斋翰墨溢香气,疏篱菜畦听雨声”,无不情景相融,贴切恰当。
院中摆放祭祀天上神仙的长案(“天地桌”),上供“诸天神圣全图”,称为“百分”。长案上摆放苹果、干果、馒头、蔬菜、年糕等供品。而祭祀祖先仪式在正房堂屋举行,三兄弟中的长兄存仁带领赵家大小向八仙桌上摆放的祖先牌位祭拜,等祖先“回家享用”过年夜饭后,一家人才能上桌吃饭。
年夜饭称得上是赵家一年到头最丰盛的一顿晚餐,菜品种有两样必不可少,一是一条整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要有丸子,象征“团团圆圆”。另外还得有荸荠,谐音“必齐”,寓意一家人齐齐整整。但荸荠产自江南,霜降后成熟,十月上旬京城市面上开始售卖,一般吃不到年底。若是到年根儿底下再买商家储存或从南方新上的货,那价钱可就要高出去几倍。赵家有山西人过日子精细的传统,自己挖有储藏地窖。地窖位于正房与西厢房之间的院子西北角,呈正方形,深度有一个半成人左右,靠木梯从窖口上下。窖内冬暖夏凉,窖底铺一层沙土,用来储存大白菜、土豆、胡萝卜、葱头等过冬菜;窖壁上挖有两个壁龛,也铺沙土,用来存放细菜、水果。所以,刚上市时买的荸荠,到年底用时还十分新鲜。
除一盘醋溜鲜鲤鱼、一盘荸荠鲜肉干炸丸子、一盘红烧荸荠猪肉丝,餐桌上还有油渣卤煮猪头、卤制猪血灌肠和韭菜、腊肉炒年糕,大人面前酒杯里斟满配兑的柏椒酒(注1),孩子们则有自制酸梅汤佐餐,一家大小大快朵颐、其乐融融。
接下来便开始“熬年”(守岁),一家人围坐炭火盆旁拉家常、聊年景,谈天说地,直到五更天明,迎来新岁。这一晚,不仅所有房间都灯烛长明,还要在床底下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后,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等到半夜子时,旧岁新年交替之际,人们一起来到院子里燃放爆竹。什么“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二踢脚”、“飞天十响”等,让男人和男孩子们玩儿得兴高采烈,而女眷则避在远处,睁大眼睛紧张又好奇地观望。
元旦清晨,存仁三兄弟率妻子与继盛一家一道拜天地、拜祖先,晚辈给长辈上寿,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一百枚铜钱用红丝绳串好,三个大孩子给长辈磕完头后,每人脖子上都戴了五串——奶奶、存礼三兄弟和继盛每人各给一串。继盛儿子太小,都由妻子代为收存。
然后煮扁食(饺子),馅儿用的是自己种的菜、养的猪,鲜香无比。扁食中暗包银钱的有两只,被存礼、继盛各吃到一只。大家非常高兴,认为这意味着他俩一个要发财,另一个要高中进士,于是共同举杯庆贺一番。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可外出向本家亲戚拜年,初二、初三拜舅父、舅母、姑姑、姑丈、岳父、岳母等姻亲,初四、初五拜同事、朋友及街坊四邻。赵、杨两家在京城并无本家亲戚,故初一不需外出拜望。因“熬年”一夜十分疲惫,吃过扁食后各归房间睡觉。继盛于申时醒来,见赵家三个孩子都还未起,便在书房潜心修业。孩子们直睡到将近戌时方起,两家一起吃过晚饭,继盛又给孩子们上了一个时辰的课。之后两天孩子们少不了跟着大人出门拜亲戚,继盛便自己修业,待他们回来再开馆上课。
到了初四,继盛出门,先拜望在崇志堂修业的专责老师、律学博士何先生,然后向祭酒徐阶住宅而来。此行除了拜年,还要把誊抄过的《岳武穆遗文》原本归还给编纂者徐阶,并致诚谢。
徐阶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生,松江府华亭县人,嘉靖二年(1523年)参加会试,嘉靖出题征求治国方略,徐阶以“法制”为论核,将一篇《廷试策》写得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论据充分、纵横捭阖;文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