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振东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个需求。他想了想,问道:“是要随时保持还是只是能在一天的某一个时间段保持?”“能到某一个时间段就行。不需要像电台一样保证能随时喊话,收到信息也不一定需要马上回复,而是只要能建立一条可靠的通信联络渠道就可以了。”随着领导的话,高振东越发明白这东西是要用来干嘛。“这个事情,军通所那边应该比较清楚吧?”高振东有些奇怪,这事儿一看就是军通所那边的事情啊。“问过了,军通所想不到太好的办法,别的都好说,但是隐蔽性、工作条件要求这两个问题很难解决。” 要说电台本身,是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但是这个年头的电台个头小不了,而且对天线、气象、位置等工作环境条件的要求不低,而且个头太大。如果是能公开拿出来用的环境下,那倒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对于这个东西预想的工作环境来说,这些每一条都是致命的,首要的难题,这玩意就没法送到使用者的手上,尤其是现在问出这个问题,其目的和对象很明确。个头太大了!关键问题是,这个设备重要的不是接收,而是发送。只是要接收的话,和四合院第一收音机战士——刘海中学习就行,整个收音机听广播就能解决问题,毕竟广播电台这东西,在自己地面上,又不需要隐蔽,只管堆功率,大力出奇迹就好了。但是想要把消息发出来,那可就困难了。此时的通信之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当年那边出那个事情,硬生生因为通信断绝,几十年都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高振东知道其中的道道,想了一下:“在空中用飞机搞中继,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对于协调配合有要求,同时需要飞机尽量前出。”防工委领导摇了摇头:“这个可能不合适,容易引起误判,毕竟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用天天搞得紧张兮兮的。”高振东点了点头,明白了,那看来目标更明确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利用电侦船一类进行中继同样是不可行的,那样还不如空中的飞机呢,至少飞机够高,对通信时的各项环境条件要求没那么苛刻。行吧,既然这些都不方便,那就只好上大杀器了。“那就只有打个卫星上去了。”“卫星??!!!”防工委领导呆了,我艹,你这手笔也大了点儿吧。其实非要说花钱,倒也不是特别夸张,只是这个通信手段的级别,听起来实在是有点让这个时代的人吃惊。别说现在了,就算是几十年后,到高振东穿越为止,卫星通信在普通人里开始普及也没几年。“对,卫星。这个东西不敏感,不会引起什么敏感态势,一般人也发现不了,说得难听点,就算是发现了,一般的势力也没那个能力打下来,虽然明明知道这东西明晃晃的就在头上转来转去。”高振东这个形容,把领导给整笑了,还真是。“我明白你的意思,不过这种方式靠谱么?”“靠谱,就是需要一点点时间来搞通信设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总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通信设备能做到那么小?”“其实从距离上来说,哪怕是采用最凑合的办法,卫星和通信终端之间的距离要比陆地的距离远,但是卫星的好处在于它是高举高打的,传输条件和地面波、天波都不同,有些东西就能想办法了……”这个时候想利用同步轨道来进行通信,距离实在是有些远,3.6万公里的距离,对通信设备要求实在是有些高,这么一整,通信设备个头又上去了。所以能考虑的,也就只有类似后世空间站的轨道,350~500公里左右高度的低偏心率轨道是最合适的。利用卫星掠过某点上空时的那点时间用于通信,哪怕是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也是能办到的,而且设备可以做得比较小。“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条件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通信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保证24小时随时覆盖,简单来说,需要等相当长的时间,大概是2~5天的样子,具体取决于最终选定的轨道高度。而每一次通信可供使用的时间是较短的。当然,这是理论计算原点重访,实际上会好那么一点点,但是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通信的间隔时间,不会变。”这个和卫星的重访时间有关系。“2~5天有一次机会通信?太好了!”高振东觉得这个参数不咋样,但是领导却觉得已经超出预期。对于承担相关工作的同志来说,能用普通纸质信件进行联系就已经是极为便利的通信条件了,这个东西花的时间,总比信件快多了、隐蔽多了嘛。2~5天,对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