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的人选。
而在学术层面,刘荣想要达成的局面,其实也是制衡二字。
有两家分庭抗礼,互相拆台,那就还行;
若有三家三足鼎立,互相掣肘,谁也奈何不了谁,那更是再好不过!
至于未来,究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以封建帝王之身,强行推动第二次‘百家争鸣’降临在华夏大地,刘荣还暂时没想好。
但至少短期内,刘荣并不希望儒家,达成对华夏文化、学术、思想界的垄断。
还是那句话:流水不腐。
只有适量的外部竞争压力,才能促进学派的内部整合,以及发展、进步。
没有外部威胁和竞争压力,儒家大概率就会像原本的历史上那般——没有对手,那就创造对手。
一开始,是儒家内部按照经义,分成诗、书、礼、春秋等诸多流派;
后来觉得不过瘾,又进一步细分——一本《春秋都能分谷梁、公羊、左传三派。
甚至于,已经被再度细分的《春秋公羊流派,都要在董仲舒和胡毋生是兄弟俩的主导下,再度细分成‘我注春秋’和‘春秋注我’两个方向。
于是,另外一种行驶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
只不过,在这个另类的诸子百家争鸣当中,儒家并非是‘诸子百家’其中之一,而是总得源头。
至于纷争的‘诸子百家’,则是在儒家这个总源头上,一层层不断细分出来的儒家各流派。
而且,对于儒家的各个流派,刘荣的感官也不尽相同。
刘荣并非完全的讨厌儒家,也并非爱屋及乌,喜欢儒家的每一个流派。
如公羊春秋‘十世之仇犹可复’的大复仇理论,刘荣很喜欢;
但谷梁春秋流派的一些理念,以及鲁儒一派关于《礼的解读,刘荣则敬谢不敏。
还有《诗各流派,刘荣说不上喜欢,但也认可其存在的价值。
但显而易见的是:刘荣不可能一刀一刀,把儒家各分支、流派中,自己不喜欢的部分剔除,只留下自己喜欢的部分。
所以,刘荣只能将儒家看做一个大的整体,并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评价和评估,再按照评估来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
总得来讲,对于儒家在先进汉家所能做出的贡献,刘荣还是相当认可的。
尤其是儒家‘有教无类’的倡导,使得贵族阶级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是刘荣非常赞同且认可的事。
再有,则是儒家的教化之能,也同样是刘荣重点关注,并极为欣赏的特质。
但如何将这些优势利用好——如何将这些客观存在的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也说得着的,具体的功绩,这就需要儒家自己好好思考了。
刘荣当然也能给出一定的指导,通过暗示,来给儒家指明方向。
但本心上,刘荣还是希望儒家能自己想明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原因也很简单:自己想通,并主动去做的事,和被人提醒,再被动去做的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风。
——前者是自己选定的道路,必然会走的无比坚定。
后者,则是别人指的道路,哪怕走上去,也必然会心生疑虑,走一步看三步,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刘荣还是比较看好儒家的未来的。
尤其是如今汉室,朝堂三公有两位‘儒生’,朝堂内外公卿有司属衙,也随处可见儒家出身的官员。
甚至就连刘荣颁行天下的诏书中,都有儒家经典中的内容,占据天子诏书中的大段篇幅,以作为‘引经据典’的部分。
但眼下,刘荣还不需要一个垄断华夏学术界的儒家,来成为自己需要头疼的怪物。
反倒是墨家,刘荣有心想要扶上一把。
只是过去这几年,刘荣有意无意的扶持,却让墨家搞出来了许多大动静。
弄的刘荣现在,是进也不行、退也不是,实在是有些为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