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钱粮、各半,以各为俸禄。
也就是说,无论是多大、多小的官,只要是官吏,那俸禄就应该分俸、禄二者,一半发粮食,另外一半发等价的钱。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高皇帝年间,关中粮价可是最高达到过八千钱一石!
即便这是峰值,正常时候的粮价,也普遍维持在每石千钱以上。
以此粮价为准,以丞相为例。
作为礼绝百僚,群臣避道的百官之首,丞相食禄万石,实际俸禄为四千石。
按照高皇帝刘邦‘钱、粮各半’的俸禄发放规定,丞相每年得到的俸禄,便该是二千石粮食,以及能从市面上,买回二千石粮食的钱。¢1¢5!8?t+x`t*.-c?o¢m¨
用高皇帝年间的粮价算——如果以八千钱为准,这两千石粮食,便该折价1600万钱。
即:高皇帝年间,丞相每年的俸禄,为二千石粮食,外加1600万钱。
1600万钱,外加同样价值1600万钱的二千石粮食——丞相的年收入,已然是来到了3200万钱之巨。
更何况在汉家‘非侯勿相’的政治潜规则下,丞相又必然是彻侯。
既然是彻侯,那就不可能看得上丞相俸禄这仨瓜俩枣。
——满共才四千石的侍奉,比起萧相国、曹丞相动辄万户的食邑、每年十好几万石粮食的彻侯封国租税,那完全就是九牛一毛。
工资高达3200万钱,丞相却依然看不上;
彻侯封国另外有数万万,乃至十数万万钱每年的产出,丞相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贪了。
何必呢?
惹得一身骚,去贪那仨瓜俩枣的,还不如在封国多点心思,多几户人家给自己缴纳租税,这仨瓜俩枣便怎都能赚得回来。
或许有人会说了:汉家‘非侯勿相’,丞相都是彻侯,压根儿不指着俸禄过日子,完全可以由彻侯封国的租税产出兜底。
那么好。
来看看同属朝中重臣,却未必会有彻侯之爵的九卿一级。
汉九卿中二千石,实际年俸2160石。
半钱半粮,便是1080粮食,外加864万钱粮价石八千钱。
即便是取高皇帝年间,长期稳定的粮价:千钱每石;
一位中二千石级别的当朝九卿,其年收入也高达108万钱,外加同等价值的粮食。
二百多万钱,也很可以了。
就连最底层的百石小吏,年俸禄总价值,也高达足足十万钱——年收入就是一个中产之家的全部家产。
如此丰厚的俸禄,自然没有多少官员愿意为了那仨瓜俩枣,就舍弃自己的名声,搞贪污腐败了。
可以说,高皇帝年间,汉家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无论官府、官方,还是百姓民众,都穷。
唯独当官的,和封了国的彻侯不穷。
——朝中九卿好几百万、百石小吏也有十万钱的高工资,想穷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
反观现在,天子刘荣在朝。
同样的‘丞相食禄万石,实俸四千石’,同样实际俸禄2160石的九卿中二千石们,其年收入,却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拿丞相来说:还是那两千石粮食,外加价值两千石粮食的钱。
可粮价,却已经从高皇帝年间的千钱,乃至八千钱每石,跳水跳到了今年开春,主爵都尉官粮司对外报价的:粟三十五钱一石,麦五十二钱一石。
官员俸禄,从来都是按照粟来计价的。
也就是说,现如今,汉家的丞相俸禄,已经来到了七万钱,外加价值七万钱的粮食——总共十四万钱的水平线。
十四万钱!
丞相!
中二千石的九卿,甚至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减半,每年只有七万多,不到八万钱!
百石级别,更是只有3500钱的年收入……
3500千,在如今汉室够干什么?
——最普通的粗抹布,价格都是11钱一尺!
封建过节,想给老婆孩子、老母亲扯两匹布,各置办一身新衣裳,没个几百上千钱,根本就下不来!
这还是最普通、最廉价的粗抹布!
好歹也是百石的官,而不是无秩的吏,总不能真让妻儿老小,穿粗麻以上吧?
但凡穿的稍微精细点,一年的收入便全砸进去了!
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