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有的放矢
刘荣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b_a!i`m¢a-s/y+.+c·o`m¢
如何保证地方郡县官府,以及组成地方官府的官吏体系,能常态化维持较高的工作效率?
刘荣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当官吏体系出现问题时,作为掌权者的封建天子,首先应该搞清楚问题的由来,并对症下药,而不是不管问题从何而来,便急着解决问题。
病因不明,治疗便必然是治标不治本。
好比某的地方,突然刮起了一阵溺婴之风。
寻常人的第一反应,必然是立刻发布禁令,强硬的禁止这股歪风邪气!
但事实却是:风浪越大,鱼越贵。
单纯的法令禁止,只会提高某件事的施行难度和成本,却并不会从根源杜绝这种是发生。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搞清楚这股歪风邪气,究竟源自何处。
哪有父母不爱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父母不惜强忍悲痛,不惜放弃怀胎九月所孕育的小生命,也要遵从、跟随这股歪风邪气?
是客观条件,使人们养不起孩子?
还是某些迷信观念,影响了人们的判断?
搞清楚这源头,然后再针对源头做出应对——个人养不起,就官府帮忙养,迷信观念导致,就引导正确观念。
解决了根源,那道关于‘禁止溺婴’的法令,或许也就无所谓颁行与否了。
反之——不管不顾,不管前因后果,只脑门一拍颁一条法令?
不过是让老百姓,从原先的光明正大,改为偷偷摸摸而已,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因法令而出现的偷偷摸摸,也必然会逐渐便会光明正大、肆无忌惮的模样。
——因为病根儿还在,问题的根源还没得到解决。
一条源头就脏了的水,无论你洒再多消毒剂、漂白剂进去,水都不可能清澈的起来。
只有针对疾病由来的定制治疗方才,才有可能将该疾病完全根治。
而今汉室,自长安朝堂中枢,到地方郡县、郡国,官吏体系的问题,可谓是多如牛毛。
其中最严重、最惹人瞩目的,首先是贪污腐败问题。
世人皆知,刘汉上百页,朝堂自上而下,宫闱由内而外,贪污腐败蔚然成风。
至于原因,世人只当是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在近臣张武受贿被举报时,非但没有惩罚张武,反而还赐下五百金,美其名曰:以愧其心。
于是,世人纷纷有样学样,肆无忌惮的大捞特捞,却根本不怕东窗事发。~看+书′屋^小/说~网/ `无*错¨内,容+
——大不了,就让太宗皇帝,也给我五百金嘛
——我保证,我会很‘愧疚’的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绝非如此简单,也绝非如此戏剧性。
想想就知道:仅仅只是一个贪官没有被处罚——尤其还是天子潜邸从龙的绝对心腹!
别说是‘赠金以愧其心’了,便是外出吃野食时前后夹击,让目标人物首尾不能相顾,也不是多让人感到稀奇的事。
然后呢?
人家皇帝老子,和自己的从龙心腹交流感情,你还真敢把自己,也当成从龙心腹不成?
所以事实上,盛行于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其实和当年,太宗皇帝对张武‘赐金以愧其心’一事,根本没有多少关系。
或者说,定夺顶多,也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将本就存在的贿赂之风给放大了、从暗处搬到明面上了。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非常简单。
就像学生抄作业,是因为凭自己写不完一样:如今汉室的贿赂之风,最早便源自于官员俸禄不够,不贪污腐败,根本就养不活妻小。
当然,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不是后世朱明的朱扒皮。
最开始,刘邦为官员制定的俸禄,其实是很够,甚至非常宽裕、优厚的。
且汉室至今为止,也都仍在施行当年,由高皇帝刘邦亲自定下的官员俸禄制度。
制度没变,原本俸禄够,甚至还有的剩的官吏,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后,便沦落到‘不得不贪’,不贪就要活不下去的地步?
要想搞清楚这一点,就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如今汉室,对官员发放俸禄时的形式。
太祖高皇帝制:官员俸禄,上自丞相万石,下至无秩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