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洵的封地在洛阳,这位福王身份贵重,曾经差一点就成了太子,可惜万历皇帝当年最终还是没斗过文官集团,只能捏着鼻子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件事在万历朝也被称为国本之争。.第^一^看-书?网` `追?最.新_章^节_
国本之争万历皇帝失败后,只能让福王就藩。但作为万历皇帝最喜爱的皇子,福王的封地和赏赐是最优厚不过的,而福王在大明的地位也极其尊贵。
历史上,对这位福王的评价并不好,更多的仅仅是关于他“福禄羹”的传闻,在另一条历史线上,洛阳被李自成攻破,福王被俘,然后生生被丢进大鼎中和鹿肉一起煮成了“福禄羹”,再被义军分食。
所以从这点来说,福王的评价极低,再加上他平日沉迷酒色,兵临城下时又不肯拿出银子来劳军,最终以至城破身死,由此可见是一个极其昏庸的王爷。可真相的确如此么?按理说福王再傻也不应该傻到这个程度,如果他是一个白痴的话当年万历皇帝怎么想立他为太子?
沉迷酒色这种事根本没办法说,因为大明之前对宗室的政策,像福王这样的藩王不躺平还有什么选择呢?不仅是福王如此,其他藩王也是一样,大家没什么两样。
而且在那条历史线中还有一件事值得推敲,那就是洛阳城破之前福王世子却提前一步逃了出去,如果没有福王的暗中安排,小福王是怎么跑出去的?由此可见福王自己也知道洛阳已经是守不住了,难不成他情愿让世子冒险逃脱也不肯掏银子劳军?这个逻辑根本说不通啊!
真相究竟如何,这个已是无从可考。毕竟因为朱慎锥的缘故,李自成等流寇没有攻破洛阳,并在中原被明军团团包围,最终覆灭。
现在福王上了这么一个折子,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为由希望让其世子,也就是小福王外封就藩。_j_i*n*g+w`u¢b.o?o.k!._c`o_m*如果皇帝同意这个请求,福王可以把洛阳的封地让朝廷直接收回,而他自己也愿意搬来京师居住,提前把福王的王位交给小福王。
从这点来看,这位看似愚蠢如猪的福王应该没想象中的那么傻,甚至可以说头脑清醒的很。
他所开出的条件也很优厚,除了希望让其世子接替王位,离开本土去海外就藩外,对福王府的财富也仅带走浮财而已,至于本土的封地、王府等这些全部交给朝廷处置,而他之后会搬来京居住,把自己放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如此一来就对皇帝就没丝毫威胁了。
除去福王外,还有几个亲王分别是瑞王朱常浩、桂王朱由榔、潞王朱常淓、德王朱由枢、荣王朱慈照。
看完了这份名单,朱慎锥觉得颇有意思,因为其中福王、瑞王、桂王这三人都是万历皇帝的皇子或孙子,而潞王是万历皇帝的侄孙,他们的血脉关系是最近的。至于德王和荣王,一个是宪宗所封,另一个是英宗所封,由此可见这些王爷都不是太祖和世祖时期的藩王,而是后来陆续新封的藩王。
尤其是福王、瑞王和桂王更是亲兄弟、亲叔侄,他们三人同时上书请求外封,恐怕私下已商议过此事了。而且因为朱慎锥的缘故,作为万历皇子的他们都是太上皇朱由检的叔叔或者堂兄弟,血脉最近,或许也是因为考虑到这点,这才主动要求外封,以避开在本土的尴尬处境。
至于潞王或许也有这样的原因,而德王和荣王恐怕是不是自己的想法,这就没办法具体确定了。而太祖和成祖所封的诸王中流传到今日的却没人主动请求外封,估计是因为封王时间太久,再加上在封地根深蒂固,而且他们也没福王等人的顾虑,这才做出了如此选择。.5/2¢0-s,s¢w..¢c`o/m·
不过其中少了一个人,那就是惠王朱常润,按理说他同样是万历皇帝的皇子,福王的弟弟。可偏偏惠王却没和他的兄弟侄子们一起上书请求外封。不过略微回忆了一下惠王的情况,朱慎锥就明白了为何会是这样,朱常润虽是惠王,但他就藩的时间是最短的,之前一直居住在京师,直到天启七年,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继位,惠王这才出京就藩。
而且惠王这个人对政治根本就没半点兴趣,很早就皈依释教,整日礼佛参禅,不通人间事理,对朝政更是一无所知。在封地呆着就和庙里的大和尚一般,一心参禅念经不问世事,如此一来他不上书也是正常的。
三十一人中,除这六位藩王外,剩下的二十五人里郡王有十三人,镇国将军八人,辅国将军四人。
后者基本可以忽略,但这六位藩王的请求外封虽是好事,因为一旦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