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甲醇、天然气和氨气等代用燃料是不是清洁,先用起来再说。先别管‘绿不绿’,立刻用起来,将上下游产业链建立起来,再慢慢考虑下一步的问题。至于您说的,同样是一箱甲醇,你能看出它是生物质耦合制造的,还是煤气化合成的”
只要在现有的以煤炭和石油加工为基础的工业体系中打开了一道口子,后面就有可操作的空间了。闻言的洪仁全一愣,旋即反应过来。“是我想多了,上面也没想过真的要完全否认现有的,完全建一套成本高昂,还不知道行不行得通的新路,风险太大了,咱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和依赖,尽量提高电动化替代率,实在不行,用能够自给自足的廉价燃料替代也可以。而综合碳排放这个标准,就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了。”一口气吃个大胖子,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大范围铺开绿电柔性电网、试点智慧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方面,有着现实的困难,国资入局,效率高低暂且不说,不以市场为导向,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至于民资嘛,没什么长远的眼光,习惯了赚快钱,基本不可能投入这类起码要六七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看得到回头钱的长期项目,太长久的未来,变数太大了,承受不起成本和代价。只有金尚这种有钱有实力,又有超前的眼光,看透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变局,还有“金手指”保驾护航的穿越者,才有把握以年为单位,布下这么大的局。这么大的生意,可不是几十万几百万的规模,一旦出现失误,亏损可是以几十亿,几百亿计算,而且是每年都这么大投入,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一般民间资本哪敢这么玩当然了,金尚也不是冤大头,明明条件不合适还要硬上。眼前这份报告里面,很多好处都能吃到,但并不意味着完全照顾了今夕文化的利益。着眼当下,金尚觉得自身的优势还是很大的。以北海船务的能源动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北船重机和北船动力公司,在柴油机和双燃料领域有不少积累,汽油机则没什么特别的亮点,前者在小型化方面颇有建树,后者就有点乏善可陈了。“柴油机和双燃料内燃机领域,还是要巩固优势,不可能放着现成的优势技术不用,在载重卡车、大型轿车和快递运输用货箱车方面,天然气柴油车,甲醇柴油车已经有不少在内部和友商方面试用了,量产可期……”即便是以代工和改装为主,以柴油为引燃剂,天然气和甲醇为主燃料的双燃料发动机,只要稍微改一改,就能使用得很不错,最高代用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节省运营成本相当可观。再加上技术相对成熟的轻混系统,改善了启动和加速功能,增加了部分动能回收功能,目前的用户体验相当不错。“以柴油机为基础的动力系统啊!”洪仁全得意地附和着,这是他执掌北船机电最得意的成果之一,在国内中小型柴油机市场,就是民营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十几年前为了转型,就开始研发双燃料发动机,虽说到他退休的时候,都没有等到“风”来,可技术积累到底是相当丰厚,为金尚接手后的转型与深度挖掘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时至今日,整个大东亚,北海船务几乎是唯一的双燃料船制造商,现有的十几条运营中的内河近海中小型商船,全都是自家造的。千禧年之前,船用燃料油(重油或者渣油)的价格,在部分地区的使用成本,甚至比天然气和甲醇还要低,就连金尚要求研发的柴油代用压燃剂二甲醚,价格都要更高。在一九九八年的当下,lng(液化天然气)的成本优势,相对于汽柴油,并不明显,并且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直到天然气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价格下挫,原油价格持续飙升,才渐渐拉开差距。也就是说,洪仁全研发的双燃料内燃机技术,有点生不逢时,如果晚十年,将会是另一番局面。恰好,金尚接手之后,有实力投入,撑过最后几年艰难的拓荒期。甚至更进一步,在相对成熟的柴油机和还算过得去的汽油机基础上,研发出了国际领先的高压共轨、电控直喷、稀薄燃烧和均质压燃技术,有的比较成熟,有的有待改进。倒不是说技术方向有问题,而是目前的电子科技水平和监控传感器的质量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如果要上高精尖仪器仪表,那成本就不可控了。许多产品的商业化量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实验室里“手搓”一批实验测试用车,或者委托汽车厂制造一批改装车,投入使用,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什么的,已经很不错了。金尚除了推出一批车辆,挂在今夕商城的运输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