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东当年政治昏暗,官员武将贪慕成风,人情大于法度,军户百姓流离,逃奔草原和老林。

而将军建立金江镇,保持了一股向上的风气,从而政治清明,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百姓信任官。

立下金江镇不败的基业。

但是人心善变,经不起诱惑,唯有向人灌输向上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

从而保住良好的风气,让国泰民安。”

林如海已经明白了将军的心意,也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情况,娓娓道来。

“以谓为学之方,惟在知行二字。我谓学者非知之难,真知为难;非行之难,实践为难。其或知而不能行者,由不能真知故也。”

“以良知来督促,何其难也。”

听完,唐清安摇了摇头。

“穿衣吃饭,就是天理,除却穿衣吃饭,没有其他的道理,世间种种,皆出于衣与饭。

李粹光推崇实学,其实也是借鉴了我国许多学者的学问,将军是否想要推行实学?”

唐清安点点头。

大周有很多股学问未彰。

例如明亡周兴之时,陈献章复兴了久抑而未彰的心学,乃至大周建立后,心学流传越来越广,诞生了知行合一的新高度。

可是不论哪派学问如何兴盛,占据统治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朱程理学。

学问。

关乎一国的风气。

它在短时间内彰显不出效果,可是当它显现的时候,那么就已经形成了人们的思维。

人们的言行,皆会在这股认知的思维下进行。

不论是好还是坏。

犹如工蚁一般。

现在的金江镇的兴盛,是因为经历了磨难,当痛苦远离的时候,他们这一代人仍然会保持兴盛。

乃至第二代,第三代。

可是股遗产终归会消散,后人如何继续保持强大,靠的还是自己的坚强。

前人能为后人所做的,唯有栽树。

种下一颗良种,成长为撑天大树,提供后人纳凉。

唐清安思来想去,目前最适合的,唯有实学。

“国家强大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富裕。国家太平与否,在于百姓是否和乐。国家兴盛与否,在于民风是否清正。

正如林公所言,唯穿衣吃饭矣。

可穿衣吃饭四字,写起来简单,做起了谈何容易啊。”

林如海笑道。

“任何法度长久以后,都会生出弊端,有了弊端不可怕,不变才是可怕。

变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穿衣吃饭。

以百姓能否穿衣吃饭为准绳,我们就盯着这一点,节度府盯着地方,地方盯着百姓能否穿衣吃饭。

百姓能穿衣吃饭,定然就和乐,百姓和乐,民生自然清正,民风清正,百姓和乐,国家定然太平与强盛。”

唐清安抚掌而笑。

百姓的生活富裕了,他们的标准自然也就高了。

例如他穿越前的时代,在少年时期,国家还贫穷,百姓手中也没有钱。

看电影,看书,听歌碟都会用盗版。

当时他看过一部港剧,一个片段中,邻居倒垃圾有盗版光碟,被邻居老太发现后,竟然嘲讽指责。

年少的他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无法理解,以致于终身难忘。

那时候各种言论,说国外如何云云,国内只有盗版云云。

而当国家富强起来,百姓富裕后,不论是电影,书籍,音乐等市场,都越发的兴盛。

就如网文一道,从诞生之初的只为烟钱兴趣,发展到众多人以此为生。

百姓有钱,消费提高,创造的市场越大,提供的岗位越多,百姓越发富裕。

如此循环下去。

家家一辆车,竟然就要成为了现实。

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国家当初的一切向钱看,以振兴经济为准绳,以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

几十年的努力,从而开花结果,促使了西方国家的抱团,因为国家真正的强大了,不是一国能抵抗。

所以当唐清安听到林如海的这番言论,理解了他的意思,也认可他的思想。

因为当百姓富裕后,多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是经过检验而不变的真理。

“林公所言,深得我心,金江镇从今日起,推崇实学,以百姓吃穿,加入对官府的考核,两百年内,此法不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