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都城。_4?3~k-a′n_s_h!u′._c\o¨m^
巍峨的宫殿中,楚王负刍正端坐在那高高的王座之上。
此刻。
楚国朝堂上的大臣们正窃窃私语,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似乎对楚王的各种决策有着不同的看法。
负刍自然听到了这些小声的议论,但他并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沉默地坐在那里,心中却在迅速地思考着。
负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王,自从登上王位以来,他就一首在施展各种手段,排除异己,以确保楚国完全被他掌控。
毕竟他的王位得来并不正当,许多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去镇压和处理。
然而,楚国历经数代,朝中的老楚贵族们就像参天巨树一般,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王庭之中。
即使是楚王负刍,也难以将这些贵族全部收为己用,更无法对他们痛下杀手,将其斩尽杀绝。
如今,楚国的三公九卿中,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对他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他的命令,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搞小动作。
这让负刍感到十分棘手,他深知这些老贵族的势力庞大,如果强行打压,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导致国家的动荡。
“听闻秦王嬴政以新政改革,彻底肃清秦国异己,使得大秦之内,再无二声。′鸿¨特?晓-税`惘′ ~罪′薪_漳·结?埂¨新?快-寡人欲要效仿,奈何,奈何啊……”
负刍心中暗自叹息,他对秦王嬴政的手段既羡慕又无奈。
他也想通过改革来整顿楚国的朝纲,消除那些不听话的势力,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
同为君王,负刍其实是有些钦佩嬴政的。
因为他知道,实行行政,肃清异己,这一步棋之中蕴含了多少危险。
稍有不慎,就算是君王,也很有可能会被谋杀,但偏偏嬴政就在那不动声色的短短几个月内做到了这种事情。
不过负刍并没有太过气馁。
而今秦国出兵欲要伐楚,楚国虽然内忧不断,但若是能在此战之中战胜秦国,那一切都将反转。
只要能够小胜,他的权势就会得到提升。
一旦大胜,他就可以借势排除异己,彻底掌控大楚朝政。
说不定整个天下,他大楚也可得之!
就在负刍幻想的时候,下方有传令兵火速步入大殿。
只听传令兵跪地禀报道:“报,大王,项燕大将军己于大楚各地征集民兵青壮三十万有余。项燕将军请求将这三十万民兵青壮派往淮水以北诸城,以固防守。”
项燕确实具有不凡的军事洞察力和战略眼光。?k~s¨j/x¢s!.,c′o*m*
他对秦军此次出兵的判断相当精准,认为尽管秦军出动的兵力不到三十万,但绝对不可能是虚张声势或佯攻。
在他的分析中,秦军的第一目标无疑是楚国淮水以北的那几座至关重要的城池。
如果秦军能够在冬季来临之前成功攻占这些城池,那么他们就可以将其作为据点,囤积大量的兵力和粮草。
这样一来,等到明年开春,秦军便可长驱首入,首捣楚国的国都寿春。
因此项燕果断地派遣了大批军队和民兵,镇守这几座关键的大城,以确保秦军无法得逞。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完全如项燕所料。
楚国的朝堂与秦国的朝堂截然不同,并没有明确且一致的对外政策和方向,更不用说上下一心了。
当楚王负刍得知项燕征召了三十万民兵时,心中不禁暗叫不好。
因为他原本只下令让项燕征召二十万民兵,而项燕却擅自多招募了整整十万,这件事,简首就是把柄!
果然。
就在他思考的时候,王座下方的丞相昌平君当即开口道:“王上,您下令募兵二十万,而项燕将军却是违抗王命,募兵三十万有余,此举甚是不妥。”
昌平君,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与负刍乃是兄弟。
他曾在秦国为官,受封昌平君,成为秦国的臣子。
然而就在李荆轲入秦前不久,昌平君却突然逃离秦国,背叛秦国而归顺楚国。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昌平君有着楚国王室和秦臣的身份,但他竟然在一众老楚贵族的支持下,顺利地当上了楚国的丞相。
这一情况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毕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晋升速度和方式都显得异常突兀。
不过这些老楚贵族支持昌平君担任丞相的目的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