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城的冬雾裹着雪粒子,打在粮仓的茅草顶上簌簌作响。_狐/恋,闻_血? ,无?错*内!容/李默然踩着结霜的石板路往前走,棉鞋里的稻草早己被汗水浸得发硬——这是他接手粮秣管事的第三日,也是连续第三个通宵未眠。
“李兄弟,要不歇会儿?”徐达捧着个粗瓷碗跟上来,碗里的姜汤冒着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一道白雾,“这账册比元军的铁甲还硬,瞅得俺眼都花了。”
李默然接过碗,姜汤的辛辣顺着喉咙烧下去,却驱不散眉宇间的寒意。粮仓的木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的烛火忽明忽暗,像只窥视的眼。三天前郭子兴把这差事交给他时,中军帐里的炭火明明很旺,他却觉得后背凉飕飕的——谁都知道,粮秣营是郭勇的地盘,那小子仗着是郭子兴的亲侄子,把粮仓当成了自家钱袋。
“歇不得。”李默然用冻得发僵的手指翻着账册,泛黄的纸页上满是潦草的字迹,“再过十日就是年关,若算不清粮草,弟兄们怕是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账册上的数字乱得像团麻。昨日入库的五十石糙米,今日盘点就少了七石;给伤兵熬药的红糖,账面上写着“损耗”,可伙房的老卒说,昨夜见郭勇的亲兵背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出了营。最刺眼的是那笔“孝敬”——给徐州元军守将的“买路钱”,竟记在了“军饷”项下,数字后面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元宝。
“他娘的!这简首是明火执仗!”徐达一拳砸在粮囤上,震得陈谷簌簌落下,“上月俺带弟兄们攻盱眙,冻饿交加折了七个兄弟,郭勇倒好,把救命粮往元狗手里送!”
李默然按住他的拳头,掌心触到他虎口的厚茧——那是常年握刀磨出的印记,比账册上的墨迹更能证明军功。“光发火没用。”他指着账册上的一处涂改,“你看这里,‘十五石’改成了‘五石’,墨迹还没干透。”
烛火突然摇曳起来,粮仓外传来皮靴踏雪的声响。朱重八掀帘而入,僧袍上沾着的雪片在暖空气里迅速融化,在布面上洇出点点深色。他手里攥着几张纸,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找到些东西。”朱重八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什么,“这是从郭勇的贴身小厮那里搜来的,说是‘往来账目’。”
纸张是上好的宣纸,与军营里粗糙的麻纸截然不同。上面的字迹娟秀,不像郭勇那草莽能写出来的,记录的却全是肮脏勾当:“十二月初三,送张百户家眷绸缎十匹”“初七,与王经历分赃稻米三十石”“十五,卖官盐五十斤与淮西盐商”……最末尾画着个押,是个“勇”字,旁边还盖着个私章,刻着“郭氏子”。
徐达看得眼睛冒火,伸手就要去夺:“俺这就去找郭帅!看他还护不护着这败类!”
“等等。”李默然拦住他,指尖划过“官盐”二字,“红巾军明令禁止私贩盐铁,郭勇敢冒这个险,背后怕是有人撑腰。·墈~书\君′ +冕^沸′阅!渎¢”他想起昨日在郭子兴帐外,听见郭夫人王氏在里面哭哭啼啼,说什么“勇儿也是为了咱们郭家”。
朱重八往火堆里添了根柴,火星子溅在他僧袍上,烫出个小洞也浑然不觉。“李兄弟是说,郭帅知道这事?”他的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像个孩子突然发现神像背后的泥胎。
李默然没回答,只是将两张账册并排铺开。军营账册上的“损耗”,恰好能与郭勇私账上的“分赃”对上,数字精确到斗,像事先排练好的戏文。他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工厂做质检员的日子,流水线上的残次品总有固定比例,老员工说那是“潜规则”,现在看来,古今的“规则”竟如此相似。
“雪停了。”朱重八望着窗外,天边己泛出鱼肚白,“郭勇每日辰时会来粮仓‘巡查’,要不要......”
“要。”李默然将两张账册折好,塞进贴身的布袋,“不仅要等他来,还要请些‘客人’作见证。”
辰时的梆子刚敲过第一响,郭勇就带着西个亲兵闯了进来。他穿着件狐皮袄,油光水滑的皮毛衬得那张圆脸越发油腻,腰间挂着柄镀金的弯刀——那是从元军百户手里抢来的战利品,本该上缴,却成了他炫耀的资本。
“哟,李管事倒是勤勉。”郭勇的目光扫过摊在地上的账册,像在看一堆垃圾,“怎么?还没算完?莫不是不识数?”
他身后的亲兵哄笑起来,其中一个瘦高个故意踢翻了装算盘的木盒,算珠滚得满地都是,在霜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李默然认得他,是郭勇的跟屁虫张二狗,上次偷卖军粮给地主家,就是这小子牵的线。
“账目确实有些复杂。”李默然弯腰捡起算珠,指腹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