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话音刚落,整个藏锋庭的气氛微微一变。?l^u\o¨l.a\b+o*o+k′.¨c!o^m?
这位大儒的认可固然重要,但在场的其他人显然还有太多疑问未解。
李斯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冷静如冰:“荀夫子之言,斯不敢苟同。”
他看向王歌,眼中闪烁着法家特有的锐利:
“先生说‘良知’如明镜,能照见万物。但斯要问——若人人都以自己的‘明镜’为准,那千万面镜子照出的千万种‘真理’,孰是孰非?”
“譬如,一个饥民认为偷窃果腹是‘良知’所向,一个富商认为守护财产是‘良知’所指。两种‘良知’相冲突时,以何为准?”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直指“良知”可能导致的相对主义困境。
王歌沉吟片刻,回应道:“丞相此问甚善。但丞相可能误解了‘良知’的本意。”
“‘良知’不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那个能够分辨是非的本能。”
“当那个饥民在偷窃时,他心中是否会有一丝不安?当那个富商在守财时,他是否会对饥民的困境有一丝恻隐?”
“这一丝不安,这一丝恻隐,便是‘良知’的显现。”
李斯摇头:“先生太过理想。现实中,有人偷窃毫无愧疚,有人见死不救面不改色。他们的‘良知’何在?”
“在。”王歌坚定地说,“只是被遮蔽了。”
“如同明镜蒙尘,不是镜子消失了,而是需要拂拭。”
就在此时,一个妩媚中带着讥讽的声音响起:
“拂拭?说得倒是轻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庭院入口处,不知何时多了一个身着华服的妙龄女子。
她巧笑嫣然,美目流转,正是名家最负盛名的辩者——公孙玲珑。
“小女子不请自来,还望诸位见谅。”
她施施然走入庭中,目光在王歌身上停留片刻,
“听闻今日有一场前所未有的论道,特来讨教。”
“刚才听先生说‘明镜蒙尘’,小女子倒想问问——”
她的笑容变得玩味:
“这‘镜子’是什么?这‘尘’又是什么?先生可曾想过,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镜子,只有尘?”
“或者说,镜子本身就是尘的一部分?”
扶苏听得眉头紧皱。-优*品~暁?说^徃′ ·埂,辛^最!快¨这女子的话语如同迷宫,让人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王歌却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公孙姑娘是想用‘白马非马’之论,来解构‘心’的概念?”
公孙玲珑眼中闪过惊讶:“哦?先生竟知道小女子要说什么?”
“名家最擅长的,便是用语言的悖论来质疑一切。”
王歌平静道,“但姑娘可曾想过,当您在质疑‘心’是否存在时,那个正在质疑的,又是什么?”
公孙玲珑一愣,随即轻笑:“先生好生狡猾。用‘能质疑者’来证明‘心’的存在?”
“但小女子要说,这个‘能质疑者’,也不过是语言建构出来的幻象。”
“就如‘白马’,我们说它是‘白’的‘马’,但‘白’在哪里?‘马’又在哪里?剥离了语言,还剩什么?”
就在两人唇枪舌剑之际,另一个清冷的声音响起:
“剥离了语言,还有体验。”
说话的是晓梦。
她看向公孙玲珑:
“名家执着于名相之辨,却忘了在说话之前,在命名之前,体验就已经存在。”
“婴儿不知‘饥’为何物,却知道要吃;不知‘痛’为何名,却知道要哭。”
“这种不依赖语言的直接体验,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
公孙玲珑转向晓梦,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晓梦大师说得好。但大师可知,这种‘体验’,也可能只是‘道’的某种振动,某种暂时的波澜?”
“既然道家讲‘万物归一’,那这些体验的差别,会不会也是一种执着?”
晓梦沉默片刻,缓缓道:
“确实。在最究竟处,连体验也是幻象。”
“但——”她看向王歌,“王歌的‘心学’妙处在于,他不否认这些‘幻象’,反而要在‘幻象’中建立秩序。`幻.想!姬′ ?最-歆~漳^结\哽+鑫¢快!”
“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和光同尘’——不离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