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平壤之后,李如松立即派出快马,传捷报给在后方急盼佳音的宋应昌和朝鲜国王,然后决定歇兵3日,在城内大摆贺功宴席,以慰诸将劳苦,又从军需中颁发银钱,赏赐众军。&¥o5£_¨4+看?书?` 2更
柳成龙也想代表本国有所表示,可战乱中实在筹不出钱来,心中颇感歉疚,酒席宴上,只有不住口地称颂明军武力强大,仗着他文学深厚,赞美诗一首接一首地琅琅吟出,倒也让诸将欣喜非常。
内中惟有一人斜眸看着众人,神情颇为不屑。柳成龙认得这人正是宋应昌帐前赞画袁坤仪,知道他的心思,便端起酒杯故意走上去道:“袁先生为何闷闷不乐?今日攻取平壤,全赖天朝大军神勇,使得倭寇胆寒,穷遁江南,如此大捷可喜可贺,来来,老夫敬你一杯。”
袁坤仪明知他有意挑逗,却哪里忍得住,霍地起身冷笑道:“有甚么可贺的?堂堂上国,对倭人用兵多使诡计,胜之不武啊,胜之不武!”
他说话声音虽然不高,但满厅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当下全都停杯不饮,面面相觑。李如松大怒,暗说你这厮前次无礼,看在宋经略份上,本帅已多有遮顾,如今大胜倭贼之际,又来出言乱我军心,这般可恨,却饶不得了。
想到这陡地沉下脸来,将酒杯重重顿在桌上,冷哼一声不语。袁坤仪自恃是宋应昌帐前赞画,不归李如松统属,按他的想法,这个李提督是不敢把他怎么样的,所以见状倒也凛然不惧,嘿嘿冷笑对视。
大厅上一时间鸦雀无声。半晌,李如松忍住怒气缓缓道:“袁先生为何这样说话,岂不闻兵家多诈,自古有之。孙子三十六计,计计有诈,两军交战,那是拼命的事情,玩笑不得,难道敌人就不用计谋了么?只不过我今次略胜一筹而已!倭贼侵犯朝鲜国土,掠杀其人民,本就不是诚实君子行为,先生却要我对这等人以诚相待,岂不是与虎谋皮之举么!”
“将军所说差矣!”袁坤仪振袖出席,朗朗道,“我为上邦大国,对倭国小民,当以教化为先,兵法虽有三十六计,也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既然开战,那么所图就不该是多杀伤人命,而是要通过堂堂战阵交锋,让其识我大国风范,知我大国天兵乃仁义之师!古人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是国家之间的交涉!利用倭人对我国的信任,欺骗并击败他们,难道是大丈夫所做出来的吗?我看这样只能让倭人心生轻视,对我中华文明不齿也!”
李如松一边听着,一边上下打量他,思忖若是别人,只凭今日所说,定要当做倭人的奸细当场推出斩了,但此人不过是个书本先生,看在宋经略面上,却和他纠缠些什么。
想到这里强压住心头怒火,摆一摆手道:“你出去吧,明天我会派人送你回义州去。先生雄才高论,留在我这里实在是委屈了啊。”袁坤仪书呆子劲上来,还要再说,李应轼忙扯住他衣角,好言宽慰,拽出厅去。
听了袁坤仪这番说辞,众将兴致大减,李如松环顾厅下,冷笑道:“刚才袁先生满嘴的仁义道德,你们这些领兵打仗的人都听呆了吧。如松虽然愚顿,却也知这仁义之师的典故,今日就不妨给大家说说,以解惑疑。
“这个典故出在春秋战国时候,讲的是宋襄公和楚队在泓水之滨交战。宋军已经安排好阵势,可楚军还没有渡完河。
“右司马说,您不爱护我国的人民,不爱惜自己军队士兵的生命,让国家受到损害,难道这就讲道德了吗?宋襄公笑道,君子的话是不会错的,你读书少,哪懂得以德服人的道理?于是等到楚军渡过河来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军,结果宋兵大败,襄公的大腿也遭受重伤,3天后就死了!”
众将听到这里均是哗然,面露不信之色,祖承训忍不住问道:“大帅,这故事是真的吗?那个宋王绝对是个蠢货,怎么可能发生这么可笑的事情呢?”
李如松看着他微微一笑:“这故事可不是我编的,确有其事,等回头我让李参军找那本书给大家看看。¢x,i·n~w,a+n+b·e+n!.^o~r·g?所谓师,是指军队,军队是用来杀人的,前面加上仁义二字,那就是一支讲仁义的杀人军队。既要杀敌又要对敌人讲仁义,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么?”
说到这里起身道:“诸位请看!本帅这杯里装的是什么?”大伙一齐抬头看去,面上都带着疑惑之色,谁都不敢接口。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