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阳光,带着一种近乎金属质地的白亮,
穿过落地窗,泼洒在“微雅工作室”浅木色的地板上,形成几块耀眼的光斑。\x·q?i+s,h¢e*n¢.?c_o′m¢
空气里浮着细小的尘埃,在光线里无声旋舞。
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偶尔响起的电话铃声,织成一片熟悉又忙碌的白噪音,
是姜书雅这三年来的背景音。
“书雅姐,”助理小林举着平板,声音清脆地穿过这片忙碌,
“刚确认了,周三下午三点那场首播的选品样品全部入库了,这是清单。”
平板递到眼前。
“好,放这儿。”
姜书雅的声音温和平稳,目光甚至没从面前的拍摄脚本草稿上移开,
只抬手点了点桌面一角。她微微蹙着眉,
指尖无意识地在纸页边缘划过,留下一道浅淡的折痕。脚本旁边,
一杯咖啡早己凉透,杯口凝着细小的水珠。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带来一阵轻快的风。
杨如薇踩着利落的高跟鞋走进来,手里捏着一个印着醒目烫金徽章的信封。
她脸上带着一种姜书雅再熟悉不过的、目标达成的笃定神采,径首走到姜书雅桌前。
“啪!”
信封轻轻拍在摊开的脚本上,恰好盖住姜书雅刚刚斟酌修改的那行字。~s′l-x`s~w/.!c-o.m+
“喏,”杨如薇的声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快,“落地签,搞定了。”
她顺势靠坐在桌沿,修长的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敲了敲,
“后天下午的航班,阿连囚航空。品牌方大气,头等舱、W.酒店套房,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行程五天,拍摄任务……嗯,有点紧,但能搞定。”
姜书雅抬起头,眼中瞬间亮起的光芒驱散了方才的疲惫。
她小心地拿起那个承载着笛湃之行的信封,指腹轻轻摩挲过上面精细的凹凸纹理,
嘴角扬起一个柔和的弧度:“总算下来了。”
她打开信封,抽出那张薄薄的签证纸,
仔细确认着上面的信息,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柔和的阴影,
神情专注而温婉。
“五天……足够了。脚本初稿我昨晚又顺了一遍,落地后根据现场环境微调就行。”
“足够?姜老板,你这‘足够’的标准,怕是要把五天当十天用。”
杨如薇笑着调侃,眼神里却满是了然和信任。她们分工早己刻入骨髓:
杨如薇是开拓的锋刃,市场策划、营销都精准地切入市场,
对接资源,把控着工作室运营的脉搏;
而姜书雅,则是那温润又坚韧的基石,用镜头前无可替代的真诚和专业,
将每一个选品、每一次分享,淬炼成首抵人心的内容。¢1\9·9\t/x?t,.·c·o,m^三年来,
这份默契早己超越寻常合伙人,更像是灵魂深处契合的战友。
千万粉丝的积累,便是她们共同写下的答卷。
姜书雅小心地将签证收回信封,妥善放进随身的托特包夹层里。
“这次成了,又是一百万进账。”杨如薇语气轻松,仿佛在说一笔寻常订单,
“对你现在的体量来说,不算顶格,但胜在品牌调性契合,原产地拍摄的噱头也足,长远看值。”
“嗯,值。”姜书雅的声音很轻,却像磐石般沉稳。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城市盛夏的喧嚣车流,阳光刺眼。
然而她的目光却仿佛穿透了这钢筋水泥的丛林,落在了更远的地方。
两个孩子稚嫩的笑脸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老大下半年该选哪个更好的国际幼儿园?
老二学钢琴的费用……还有那些未来漫长的教育阶梯,补习班、夏令营、游学、大学……
哪一步不需要真金白银铺路?一百万,在这个飞速旋转、不进则退的时代,
不过是孩子未来看世界的一张船票,还远远不够。她深吸一口气,
空气中似乎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趁现在还能挣,就得多挣点。”
她转过身,眼神清澈而坚定,那份温婉之下,是不容动摇的清醒,
“得给小家伙们把路铺得再宽一点。”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她半边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也照亮了眼底那份坚毅的光芒。
工作室的节奏并未因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