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穿越三国之风起凉州 > 第54章 群雄纷争

第54章 群雄纷争

先固冀州”,审配却力劝“乘胜北伐,一举灭瓒”。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竟让公孙瓒得到了喘息之机。

这年夏末,双方在青州再次交锋。公孙瓒派田楷率三万大军攻北海,袁绍则令长子袁谭率军救援。两军在临淄城外展开拉锯,田楷的军队多是流民组成,虽悍勇却缺粮;袁谭则仗着冀州粮草充足,采取“围而不攻”之策。

僵持月余后,田楷军中爆发饥荒,士兵们竟开始煮食战马。公孙瓒无奈,只得亲率残余骑兵驰援,却在半路被袁绍的伏兵击溃。经此一役,公孙瓒彻底失去了争夺青州的能力,只能龟缩在幽州,眼睁睁看着袁绍逐步蚕食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此时名义上的青州牧刘备,虽有朝廷诏书,但内无谋臣,外无兵马,夹在二人之间,甚是尴尬。

河北的战事,就这样在反复拉锯中迁延下去。袁绍虽占上风,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公孙瓒;公孙瓒虽处劣势,却靠着易水防线苦苦支撑——这场持久战,让河北的百姓饱受战火之苦,却也为曹操在兖州的发展争取了时间。

与北方的惨烈厮杀不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正迎来难得的安定。这位汉室宗亲,自初平元年(190年)任荆州刺史以来,用了三年时间,不仅平定了境内的宗贼叛乱,还击退了孙坚旧部的侵扰,将荆襄九郡牢牢握在手中。

建安三年的襄阳城,己是江南最繁华的都市。街道上商旅往来不绝,码头边的商船首尾相接,连逃难而来的中原士子,都在此找到了安身之所。这日,刘表正在州牧府内宴请蒯良、蒯越、蔡瑁等心腹,商议如何安置新迁来的流民。

“南阳郡己收纳流民十万,若能分给他们土地,教以农桑,不出三年,必成荆州粮仓。”蒯良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他是刘表治理荆州的核心谋士,主张“以德化民,以文安邦”。

蔡瑁却皱起了眉头:“流民中多有黄巾余党,若贸然分田,恐生叛乱。不如将他们编入军中,充实边防——南阳与豫州接壤,曹操势力渐大,不可不防。”

刘表抚着胡须,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他身着儒衫,举止儒雅,全无割据诸侯的戾气。“子柔(蒯良字)所言极是,民生乃根本;德珪(蔡瑁字)的担忧也不无道理。”他沉吟片刻,朗声道,“就依子柔之计,在南阳、南郡推行‘假民公田’之策,由官府提供种子农具,流民耕种,秋收后分三成给官府;同时挑选精壮者编入‘荆州军’,由德珪统领,驻守北境。”

众人皆服。这便是刘表的治国之道——不偏不倚,兼容并蓄。他既用蒯良、韩嵩等文士推行仁政,也倚重蔡瑁、黄祖等武将巩固边防;既招揽中原流亡的士族,也安抚本地的豪强。在他的治理下,荆州不仅鲜有战乱,还成了乱世中的“避难所”,连诸葛亮、庞统等日后的栋梁,此刻都隐居在荆州境内。

最能体现刘表手腕的,是他对孙坚旧部的处置。孙坚当年攻打荆州时中伏身亡,其子孙策率残部依附袁术,时常袭扰荆州边境。刘表并未出兵报复,反而派人送去粮草,晓以利害:“坚将军之死,乃战场误伤,孤亦痛心。若策儿愿归降,孤愿表奏朝廷,让他继父职为长沙太守。”

这番举动虽未让孙策归降,却让荆州南境获得了安宁。黄祖在江夏练兵,文聘在南阳设防,荆州军的实力悄然增长,成为南方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河北的烽烟与荆楚的安定同时传到安定城时,倪风正与贾诩、郭嘉查看新绘制的《天下舆图》。图上,袁绍的冀州用朱笔圈出,曹操的兖州标着醒目的红点,刘表的荆州则用青笔勾勒,三者与凉并二州的黑笔区域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袁绍胜在势大,却优柔寡断;曹操强在务实,然根基尚浅;刘表稳于南方,却无进取之心。”贾诩指着舆图,语气平静,“主公只需稳住凉并,待他们三方斗出胜负,再挥师东进,便可收渔翁之利。”

郭嘉却摇着折扇,笑道:“文和先生只说对了一半。刘表虽无野心,但其麾下蒯越、蔡瑁皆非庸才;曹操的青州兵己成气候,恐年内便会图谋徐州。依属下看,不出三年,中原必有大变。”

倪风的指尖划过凉州与司隶的边界,目光深邃:“不管中原如何变,我等只需做好一件事——整训五军,积蓄粮草。待苍狼军控西域,铁马军通汉中,黑虎军固北疆,黑龙军窥司隶,玉龙军蓄精锐,便是我军东出长安之时。”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舆图上的“长安”二字,仿佛预示着未来的风暴。而此时的河北、中原、荆楚,各方势力仍在按自己的节奏前行,没人知道,远在西陲的安定城,正悄然编织着一张足以颠覆天下的大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