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满是羡慕。
祁同伟抓住机会,在李家庄的晒谷场开起了宣讲会。
他站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身后是巨幅的规划图:“乡亲们,80 年代是搞实业的黄金时期!”
“咱们一起干,蘑菇能种到山坡上,猪场能开到河岸边!” 他挥舞着手臂,“我保证,跟着干的人家,年底分红比在外打工强十倍!”
反对的声音依然存在。“这娃年纪轻轻,能靠谱吗?”
“万一卷钱跑了咋办?”
面对质疑,祁同伟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带头人到自家厂子住了三天。
从菌种培育到腊肉腌制,从成本核算到市场销售,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大家看。
有个固执的大爷在亲眼看到账本上的数字后,终于红着眼眶说:“娃,我信你!”
三个月后,王家村的蘑菇大棚如白色的波浪,铺满了后山。
李家庄的猪场里,小猪崽的叫声此起彼伏。
祁同伟成立了联合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销售。
他还从省城请来了专家,教村民们科学养殖和种植。
“张叔,这个菌种产量高,但是温度要控制在 20 度左右。” 他蹲在大棚里,手把手指导。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成了难题。
祁同伟咬咬牙,贷款买了五辆大卡车,车头都喷上醒目的 “祁氏农牧” 标志。
车队出发那天,鞭炮声震耳欲聋,村民们站在路边欢呼。“同伟,多亏了你啊!”
一位大妈抹着眼泪说,“我家娃今年不用去城里打工了!”
祁同伟站在车队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大棚和猪场,心中涌起万丈豪情。
此刻,侯亮平、沙瑞金的名字又在他脑海中闪过,他暗暗发誓:“我会用这蒸蒸日上的产业为基石,一步步往上爬。”
“侯亮平 沙瑞金,等着吧,未来的舞台上,我们终会相遇,到那时,我要让你们知道,祁同伟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80 年代的改革春风越吹越劲,他要带着周边的村子,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不负父亲的期望,更要为自己争出一片足以与他们较量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