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其技术优势可以高效处理棉、麻、丝、羊毛等多种原料。
其产品线从结实耐用的粗布到光滑细腻的精纺呢绒、绸缎一应俱全,可以满足不同阶层需求。而且规模化生产与先进技术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传统手工业无法比拟的。
凭借纺织厂恐怖的产能和成本优势,朱由校可向市场大规模倾销质优价廉的棉布、丝绸!
这将如同洪水般冲垮东南传统纺织业,沉重打击依赖垄断获利的豪商巨贾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将布匹这一重要民生产业和经济命脉逐步收归国家掌控,削弱地方豪强,充盈国库。
然而,纺织厂最具战略眼光的功能,在于其对羊毛的强大加工能力。这正是朱由校为桀骜不驯的蒙古草原量身定制的一套基于经济利益的深度羁縻战略。
历史上,英格兰通过系统性构建庞大而稳定的羊毛收购市场,成功“驯服”了桀骜的苏格兰高地部落。
朱由校觉得这个方法正适合蒙古,意图将这一“羊毛羁縻”策略复制于蒙古草原。他计划通过大明建立大规模、稳定的羊毛收购体系,以优厚价格收购优质羊毛。
这将如同磁石般吸引蒙古牧民将主要精力从传统的、充满掠夺性的游牧骑射,转向利润更稳定、风险更低的养羊业。
这样的话牧民为获得更多财富,为了换取粮食、铁器、茶砖、布匹甚至奢侈品,将主动改良羊种、扩大羊群规模。让他们逐渐从“马背上的战士”向依赖大明市场的“羊毛供应商”转型。
而大明垄断羊毛收购、深加工制成高附加值呢绒和最终销售渠道,等于扼住了蒙古经济的咽喉。通过调节羊毛收购价格、配额、开放特定贸易口岸,大明可以精准地奖励亲明部落,打压敌对势力,制造部落间矛盾,实现“以夷制夷”。
如此一来,这场无声的“羊毛经济战”,其分化瓦解、长治久安的效果,远胜十万铁骑的征伐,对蒙古的成功统治,绝非朱由校北疆战略的终点,而是稳固后方、积蓄力量的基石。
他深知,在更遥远的北方,俄罗斯人的触角正悄然东扩,觊觎着广袤的西伯利亚和贝加尔湖畔的丰饶土地。
而作为一个昔日生活在红旗下的有志青年,“恢复前朝丢失之领土,光复汉唐故土之荣光”,是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宏图伟愿。
饮马贝加尔湖,驱逐东扩的俄罗斯人,将帝国的北疆推进至瀚海之滨,重现昔日蒙元帝国西抵多瑙河的磅礴气象,是他矢志不渝的目标。
而一个通过羊毛经济被成功统治、后方稳固的蒙古草原,将成为他挥师北伐、经略北疆最坚实的跳板,兵源与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