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还能震撼敌人,从敌军阵势中打开缺口,赢得回旋余地。打歼灭战还有另一重要意义,就是消灭敌军骨干,使敌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部队骨干是战斗力的核心,骨干得以保存,部队扩编就有基础,战斗力就不会下降很多。这我们在和日军交战中,深有体会,我们击溃他们部队相当多的次数,但是战斗完成后,他们进行了补充,又是生龙活虎的出现在战场上,给我们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根据数次战斗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一再强调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定要打歼灭战,让他们全军覆灭,这样就是他们重新组建这些军队,战斗力也远无法和原来的军队相媲美,更不用说这种歼灭战给敌人的心里上的打击了。
在防守方面已经做足了功夫,已经逃到了奉天的“满洲国”皇帝,还是害怕长春旧梦重演,全力配合日本人修建了大范围的防御工事。在日本人的要求下,这些工事都可以作为进攻的前头堡。这些地形附近已经环状布置了近七个师团的兵力在第一线防守,在他们稍后点更有十二个师团的兵力做为后盾,这些兵力都是呈梯状配置的,一旦战斗打响,可以不断的向前方输送大量的兵力。
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防线,却被人从最强的地方攻破,给日军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刚刚上任的关东军参谋长,已经盯着地图看了几乎一天,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如果对大本营迟迟不能下定北上进攻黑龙江感到失望的话,他对内阁造成现在的战争局面就是感到愤怒了。发动了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的两次战役,将手中的精锐部队都派遣了出去,害的现在面对进攻只能被动防守了。?y¢a¨n~h.u,a¨l^u?o..`c\o-m+
在长春的“满洲国国务院”是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正门朝西,平面呈“山”字型,塔式屋顶。主体五层,两翼各四层还有一层地下室。出入口门厅采用二根方边柱和四根变径园柱直达三层楼顶,塔楼具有民族特色的雕饰,塔楼重檐下,每面以四根柱立于墙外,楼顶铺棕色统璃瓦,外墙咖啡色瓷砖贴面。占地面积为五万零六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为二万零五百平方米。1934年才开始动工,1936年还未完全建成,可惜他们自己都没有来得及搬进来就被赶出了长春。
正是因为他建筑完工得比较晚,才逃过战争的劫难,保留到了战后。在战争过后所有的大型“政府机关”中,也只有这栋没有来得及投入使用的“满洲国国务院”大楼才幸免于战火的毁坏。其他早完工的建筑,如八大部”既伪满洲国的八大统治机构,即治安部、司法部、经济部、交通部、兴农部、文教部、外交部、民生部以及关东军司令部和“满洲国”皇宫均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当时战火烧到了市中心,可见战斗之惨烈,建筑完全毁坏就是用重炮在市区内使用的后果,当时简直内都藏有相当数量的日军在顽抗,剿灭十分困难,只好用重武器将整个大楼摧毁。
李成坤在占领长春后就将指挥部设在了这里,在后来也多次来长春考察,对这里并不陌生。实际上战火也损坏了一些地方,战后连同尚未完工的地方,一起进行了简单的修缮就将前线指挥部搬迁到了这里。由于长春太过于靠前,原来城市中尚存的实业都转移到内蒙和黑龙江地区了。长春地区战争气氛相当浓厚,民众也有相当部分在政府的劝说下搬迁到了其他地方,使得整个长春地区人数急剧减少,整个地区仿佛成为一个大的军事要塞,越来越多的军队从各地赶到了这里,将原本就为他们安排好的营地挤得满满的。
进入了戒备深严的大楼内,随处可见忙碌的士兵和军官,各个科室之间的消息不断的传递过来。随着李成坤的到来,这里便成为了除了黑龙江外的一个临时指挥中心,大量的电话线和电台又被布置起来,周围的高炮和警戒部队不断的增加。依靠这些无线电设备李成坤不仅可以指挥前线的几十万大军,更可以向在华北的,在黑龙江,在绥远,新疆的军政人员直接发号施令。
指挥部内的工作人员已经得到突破日军防线,军队正在稳步前进的消息,脸上都带着明显的喜悦。李成坤想到两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当时日军这个要塞刚刚建成,日军的军事部署也基本上清楚,参谋人员进行了六次大型的推盘军演中均无法找到及时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攻破要塞。大家苦于没有办法的时候,李成坤身边的警卫团长却悄悄的说了句改变日军命运的话:“地面不行,空中也不行么?”
值得庆幸的是,这句话声音虽然很低,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