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模拟林嘉乐之前录制的人声DEMO带着叙事性的沙哑,情感真挚。
一曲终了,短暂的安静。每个人都在回味。
庄翊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率先开口,声音冷静而专业:“旋律的抓耳度和立意都没问题,淮哥。不过,编曲的层次感,尤其是空间感和动态对比,我觉得可以再强化一些。”
他指着屏幕上的吉他音轨,“比如这里,间奏前的吉他铺垫,现在的音色设计还是偏‘干净’了。我需要更粗粝一点的质感,像砂纸划过木纹,或者风吹过荒原枯草的摩擦声。EQ上可以衰减一些高频的‘亮’,提升中低频的‘体量感’和‘颗粒感’,才能更好地契合‘尘土’和‘道路’的意象,为后面的倾诉式Solo做更强烈的反差铺垫。”
“对!然哥说到点子上了!”林嘉乐立刻接话,他咽下最后一口吐司,眼神发亮,
“我也觉得副歌部分,光靠淮哥你的键盘Pad和管风琴营造厚重感,力量是有了,但层次还可以更丰满!我的和声可以进来!在主旋律上方叠加一个低八度或高八度的长音和声层,不用太复杂,但要稳、要厚实,像地平线一样托住主音!特别是在‘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这种情感爆发的句子上,和声的加入能让整个声场瞬间拔高,更有穿透阴霾的感觉!”
他边说边下意识地用手在空中比划着音高的起伏。
刘文涛也认真地点着头,憨厚的脸上带着思索:“贝斯线我昨晚琢磨了很久。淮哥你给的框架是稳的,根音下沉没问题。但我感觉Walking Bass的过渡可以更有‘行走’的律动感。比如这里,”他指着贝斯轨的某个小节,“可以尝试加入一点轻微的滑音和切分,模拟脚步的轻重缓急,甚至偶尔一点点延迟效果,模拟脚步的回响?这样低音部分就不只是心跳,更像是旅人跋涉在路上留下的足迹声了。”
秦星淮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扫过屏幕上的音轨,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节奏,认真倾听着每个人的建议。
他的眼神锐利,大脑如同高速处理器,将伙伴们的想法迅速整合、分析。
“好!”他最终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和决断,“翊然关于吉他音色‘粗粝感’和EQ调整的建议非常精准,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大地叙事感!嘉乐提的副歌和声层是点睛之笔,能极大提升情感张力和空间立体感,具体音程和进入点我们待会儿细抠。涛子对贝斯律动细节的补充也很到位,‘足迹感’这个比喻好,滑音和切分可以尝试,但要控制好度,不能破坏整体的沉稳根基。”
他站起身,目光灼灼地扫过三位伙伴,仿佛一位即将带领乐团奏响战役号角的指挥家。
“大家的想法都很有价值,把我们这首歌的‘平凡之路’要走出的‘不凡’气质点得更透了!那我们就别等了,开工!”
“先从编曲的骨架入手!嘉乐,翊然,跟我来主控区,我们先把键盘Pad的氛围厚度、管风琴的铺底比例、吉他的叙事音色预设,还有嘉乐的和声设计框架,在工程文件里初步搭建并试听调整,那就架子鼓的音轨不变!先这样,涛子,你趁这时间,带着你的想法,去演奏间,用那台监听耳机和棚里的Precision贝斯,好好打磨你的‘足迹律动’,找到最舒服、最有表现力的Groove!我们随时沟通!”
指令清晰明确,分工合理高效。西人立刻行动起来,刚才还弥漫着早餐香气的休息区瞬间被专业而忙碌的气氛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