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未即刻起身,欲先毕手中之事。
非怠慢或有意为难诸葛牧,此乃其行事之风格。
诸葛牧于大堂静候,心中并无怨言。
若荀彧真有轻慢之意,当日郭嘉府邸前便不会与之友善交谈,今日亦不会迎其入门。
环顾空旷大堂,诸葛牧心生“清俭”二字。
遂问侍从:“令君大人日常皆深夜理政?”
侍从答道:“主人常晚睡,时或需添灯油,以助政务。”
闻此,诸葛牧感慨:“大汉得荀令君,幸甚!真乃国士无双!”
话音未落,堂外脚步声响。
“叔治,‘国士无双’西字过重,荀彧不敢当!”荀彧声至。
诸葛牧回望,见荀彧步来。
面对荀彧自谦,诸葛牧正色道:“文若,若你不敢当,天下何人敢当?此言非虚。”
在诸葛牧眼中,汉末三国英才虽众,然国士无双者寥寥。
皆为民族之柱石,功勋卓著。
国贫弱时,
他们愿舍所有,
不畏前路艰险,
誓回国,倾尽所学报家国。
国积弱之际,
他们默默无名,隐姓埋名数十载,
甘为尘埃,只为国崛起强盛。
即便本可如日月般耀眼,
在国家危难之时,
他们孤胆冲锋,
誓与敌决一死战。
绝境中,命悬一线,
仍高呼杀敌,卫家园。
对他们而言,
赴死不过再聚亿万勇士,挥剑斩阎罗。
只要他们在世,
一人足以守一国,
只要他们尚存,
山河永固,
社稷不倾。
百姓得以安宁生活。
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
比比皆是,连绵不断。
回望华夏悠久历史,
他们所达到的境界,
乃国家与民族荣耀之巅。
有人或许轻视他们的“执着”,
有人或许嘲笑他们的“天真”,
但每位有良知的华夏子孙,
都应对他们满怀敬意与感激。
因为他们,堪称“国士无双”。
荀彧,他能否担此美誉?
当然能!
在曹魏众人对汉室绝望背离之时,
身为王佐之才、五谋臣之首的他,依然坚守。
他坚守对大汉的忠诚,誓死阻止曹操篡位。
荀彧成功了,
生前,曹操未敢称公,始终是汉丞相。
但他也失败了,
他逝世一年后,曹操终成魏王。或许,这变化自荀彧去世那年开始。
曹操心中,对汉天子的最后一丝敬畏随之消散。他明白,朝中再无人能挺身而出,捍卫天子尊严,无惧他曹操之威。大汉的支柱,自荀彧离世起,己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