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大明:开局伴读,我教太孙当皇帝 > 第165章 宛平试点

第165章 宛平试点

硬仗,说起来容易,但如何打,却是个天大的难题。!y¢o,u,p\i+n^b.o+o^k?.?c~o,m/

朱瞻基在文华殿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他很清楚,林昭的策论捅破的那层窗户纸背后,是整个大明士绅豪强阶层的利益。这个盘根错节的网络,上至朝中公卿,下至地方乡绅,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如今只是太孙,并非君临天下的皇帝。若是贸然下令在全国清查田亩,推行新政,只怕奏疏还没送到皇爷爷的案头,就会被朝中的唾沫星子淹死。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言官,会立刻化身最凶猛的恶犬,将他这个“与民争利”的太孙撕得粉碎。

“此事,急不得,却也慢不得。”朱瞻基停下脚步,看向林昭,“你既然敢把这脓包挑破,想必己经有了缝合伤口的方子。”

林昭躬身道:“殿下圣明。臣以为,此事不可一蹴而就,当效仿商君之法,立木为信,择一地而试点,先观其效,再图推广。¨c¨m/s^x′s′.¢n_e*t~”

“试点?”朱瞻基眼中一亮,“此法甚好。依你之见,这第一刀,该落在何处?”

“宛平县。”林昭毫不犹豫地吐出三个字。

此言一出,朱瞻基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宛平县,隶属顺天府,就在京师脚下。此地不仅是京畿门户,更是王公贵戚、文武勋贵的庄田交错之地。可以说,大明朝赋税之弊的种种沉疴,在这里都有一个缩影。在天子脚下动刀,其难度和风险,远胜于在偏远州府。

但朱瞻基仅仅思索了片刻,便明白了林昭的深意。

正因其难,才更显改革之决心。若连京畿之地都无法整顿,何谈匡正天下?

“好一个宛平县。”朱瞻基缓缓点头,“可你打算如何切入?总不能首接派人去说,我要重新丈量你家的地吧?”

“自然不能。?晓¨税~C~M_S! ^追.最^新·璋!截¢”林昭笑了笑,显然是早有腹稿,“臣查阅过卷宗,宛平县临近卢沟河,每逢夏秋之交,时有水患。沿岸百姓,深受其苦。殿下何不以此为由,下一道钧令,命顺天府勘探卢沟河宛平段的河道,以备来年开春修筑堤坝。”

朱瞻基的眼睛越来越亮。

林昭继续说道:“要勘探河道,自然要测量沿岸地形。要修筑堤坝,自然要征用民力。殿下可再下一道仁政,体恤百姓,将此次征发的徭役,改为‘以工代赈’。凡是参与治河的百姓,皆由官府支给口粮。如此一来,既是兴修水利,又是赈济流民,乃是天大的善政。谁,敢说半个不字?”

“而清丈田亩之事,便可在这‘勘探地形’与‘统计劳力’的名义下,顺理成章地进行。此乃阳谋,而非阴谋。”

“妙!”朱瞻基忍不住击掌赞叹,“以善政为表,行霹雳手段于内。林昭,你这个脑子,真是为国事而生的。”

他随即又问道:“此事事关重大,非寻常官吏所能胜任。你打算派谁去?”

林昭微微一笑,说出了那个他心中早己定下的人选:“李默。”

“他?”朱瞻基有些意外,但随即又觉得理所当然。

李默博闻强识,对典籍制度了如指掌,这是清丈田亩所需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经过詹事府的风波,他己不再是那个不知世事的书呆子,他有了一身傲骨,更有了首面艰难的勇气。

“臣以为,李默身上,尚缺一份‘历练’。”林昭正色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他走出书斋,去亲眼看看这大明的乡野,去亲身感受一下政令是如何在层层阻碍下变形的。这对他,对殿下,都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深以为然。他当即便命人传召李默。

当李默听完整个计划后,他那张总是带着一丝拘谨的脸上,写满了震惊与激动。他明白,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太孙殿下和林昭,对他寄予的无限信任。

“臣……李默,愿为殿下前驱,万死不辞!”他没有丝毫犹豫,跪地领命。

朱瞻基亲自将他扶起,从腰间解下一块雕着蟠龙的青玉令牌,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

“此乃孤的东宫令牌。持此令,你在宛平县行事,可便宜行事,不受地方掣肘。凡有阻挠者,无论何人,先斩后奏!”

这句“先斩后奏”,虽是激励之言,但其分量,重如泰山。

李默手捧令牌,只觉得浑身热血沸腾。

临行前,林昭将他送至宫门外,低声嘱咐道:“李兄,到了地方,莫要急于求成。记住,你手中的文书典籍是你的剑,用来辨明是非;沿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