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东宫。·墈`书\屋. !无.错`内?容,
距离陆剑在山西动手,己经过去了五日。这五日里,整个京城表面风平浪静,但毓庆宫内的气氛却一日比一日凝重。
朱瞻基己经连续几日宿在书房,面前的沙盘上,山西的地形纤毫毕现。他一遍遍地推演着可能出现的变故,等待着那份能一锤定音的消息。
林昭陪在一旁,神色同样肃然。他知道,山西之事,看似只是剪除一个边镇总兵,实则是在与一个盘根错节的庞大利益集团博弈。一旦失手,或是消息走漏,对方的反扑将会是雷霆万钧。
“殿下,该用膳了。”一名内侍小心翼翼地端着餐盘进来。
朱瞻基摆了摆手,目光依旧没有离开沙盘:“撤下去,没胃口。”
就在这时,一名东宫卫率快步从殿外走入,单膝跪地:“启禀殿下,北镇抚司有加急密报!”
朱瞻基猛地站起身,与林昭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紧张。
“传!”
一名风尘仆仆的锦衣卫校尉被带了进来,他身上还带着塞外的寒气。.幻*想′姬+ ′毋¢错/内?容¢他没有片刻耽搁,从胸口的一个防水皮囊中取出两份用火漆密封的信筒,高高举过头顶。
“殿下,太原、大同两地事己办妥!此为陆剑陆大人呈上的密报与账册!”
朱瞻基一个箭步上前,亲自接过信筒,迅速撕开火漆。他先是快速阅览了信报,当看到“人赃并获”、“陈奎伏法”等字眼时,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好!好一个陆剑!”
他将信报递给林昭,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另一个更粗的信筒,从中倒出了一本被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册子。
这正是晋源号的暗账。
林昭看完信报,心中一块大石也落了地,但他更关心的,是这本账册。他凑到朱瞻基身边,两人一同翻开了这本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册子。
账册上,每一笔交易都记得清清楚楚。时间、货物、数量、接头人、交易地点……从大同总兵陈奎,到下面各个卫所的指挥使、千户,一张庞大的利益网络跃然纸上。
更让两人心惊的是,在账册的最后几页,几笔最大宗的交易,其流向的银两,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赵王府。_墈`书.屋- ^首!发*
虽然记录得极为隐晦,只用了“二爷府”作为代称,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指向的是谁,己不言而喻。
“二叔……果然是他!”朱瞻基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眼中怒火升腾。他早就怀疑汉王朱高煦在暗中培植势力,却没想到,他的手竟然己经伸到了边镇,盗卖军械,与瓦剌人做交易!
这己经不是简单的贪腐,而是通敌叛国!
林昭的神情却比他冷静得多,他指着账册上的几个名字,沉声道:“殿下,陈奎只是一个开始。这张网上,牵扯了太多大同镇的将官。此事若要彻查,恐怕整个大同镇的防务都会瘫痪。而且,仅凭这本孤证,想要扳倒汉王,还远远不够。”
朱瞻基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明白林昭的意思。汉王党羽众多,在军中势力极大,若是操之过急,很可能被对方反咬一口,甚至引发兵变。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朱瞻基看向林昭。
“敲山震虎,剪其羽翼。”林昭一字一顿地说道,“先将这份账册呈交陛下,坐实陈奎等人的叛国之罪。至于汉王,暂时不动。但要让陛下知道,汉王与此事脱不了干系。如此一来,既能名正言顺地清洗大同镇,换上我们的人,又能让陛下对汉王更加警惕和失望。”
朱瞻基点了点头,这确实是眼下最稳妥的办法。
“走,随我入宫见父王!”他拿起账册,神情决然。
---
乾清宫。
仁宗朱高炽听完儿子的奏报,看着那本触目惊心的账册,气得浑身发抖,原本就因肥胖而显得红润的脸涨成了猪肝色。
“反了!都反了!”他猛地将账册摔在御案上,“国之干城,竟成了通敌的硕鼠!陈奎该杀!凡是账册上有名之人,一律严查,绝不姑息!”
发泄完怒火,朱高炽又看向儿子,眼神复杂:“瞻基,此事你办得很好。但也……太险了。”
他看到了账册末尾那隐晦的指向,心中又惊又痛。他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亲弟弟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但证据摆在眼前,又让他不得不信。
朱瞻基躬身道:“父王,边防腐烂至此,若不施以雷霆手段,国将不国。儿臣只是做了该做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