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曾不可一世、雄踞草原的匈奴帝国,也不得不在大汉雷霆之威前折戟沉沙。?3~w′w·d~.¨c·o~m·
不过,这一切成就并非唾手可得,大汉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正是在这西十余年的战争中,刘彻不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的政治与行政能力也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战争本就是吞金巨兽。
而汉武帝打的仗更是非比寻常,每一场都是堪称国运级别的大决战。
换作其他王朝,可能一场这样的战争就足以拖垮国基。
然而刘彻却连续发动、持续推进,尤其是对匈奴更是打到他们断粮绝兵为止。
虽然“文景之治”积攒了丰厚的国库,为刘彻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初期的支持。
但以他这般惊人的消耗速度,光靠老本根本不够。
于是他开始对内“开源”——
全面搜刮资源,毫无死角。
功勋贵族、地方豪强、宗室亲王、朝廷大臣,乃至普通百姓,全都被刘彻“薅”了一个遍。
他可以说是古代最彻底、最不讲情面的“资源整合者”。
而他最大的本事在于,搜刮来的资源并未虚耗,而是全数用于刀口之上。
如此高效而精准的调配能力,是历代多数帝王都难以企及的。
在刘彻治下,大汉彻底转型为一部高度运转的战争机器:
国家的钱财投入战场,百姓的力量用于前线,每一份资源、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人,似乎都为了战争而存在。+l/a+n\l_a¨n^w\e¨n+x!u^e^.\c¨o~m¢
五十西年的统治中,刘彻有西十余年几乎都在征战!
整个王朝以举国之力支撑着这场漫长的对抗。
匈奴的确被打残了,但大汉自己也几近崩溃。
到了他晚年,国家政局几乎濒临瓦解!
但令人惊讶的是,帝国竟然咬牙挺了下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后来还有贤明之君继位,逐步收拾战后残局。
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搜刮所有社会阶层资源,却依然维持国家完整的统治者!
试问,有几个帝王能做到把羊毛薅光了,羊却依旧听话不反?
当然,后世也有不少皇帝模仿他——
把国家变成战争机器,但无一不是在刘彻的蓝本上修修补补,终难超越。
所以说,刘彻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疆土的扩张。
他在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改革,同样开天辟地。
他不是不想“休养生息”,而是现实容不得他软弱。
如果非要给他下定义——
汉武帝更像一个“燃烧自己”的体制缔造者,一个用鲜血和铁腕重塑国家的改革者。
他推行的察举制、设刺史、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制度,成为后世治国的根基,影响深远!
他不仅战功彪炳,更留下了制度上的丰碑!
他采取的是以国力碾压敌的路线,用庞大的资源堆出胜利的道路。_我?的?书/城¨ ?埂¢歆?最¨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种讲究精妙布局、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的打法。
因此,汉武帝“武”字的分量,可谓沉甸若山。
这个“武”不仅是一种军事成就,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凝聚——
它撑起了民族的尊严,树立了民族的骨气,也塑造了千秋的自信!
……
大宋!
赵匡胤注视着头顶的天幕,眼神中掠过一丝莫名的羡意。
那位被称作“文皇帝”的唐太宗……
谁又不曾渴望像他那样,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山河一统?
可惜,大宋如今的国力,还远不足以完成这般宏图伟业。
收复失地,路途仍旧漫长崎岖。
尽管如此,赵匡胤对李世民也并非满怀钦佩。
李世民能听劝纳谏,确是史书上的佳话。
但在赵匡胤看来,若是一位帝王能从一开始就审慎行事、防微杜渐,又何必非得靠群臣提醒呢?
换句话说,唐太宗虽然愿意接受批评,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自律不够。
赵光义也补充一句:
“李世民虽有才干,却太在意名声。”
事实上,从宋代历代帝王的语气看,对李世民的评价似乎普遍偏冷。
赵匡胤嫌他修养不够,赵光义嫌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