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在深邃的宇宙背景中勾勒出充满力量感的几何线条。
船坞中央,那艘长达一百五十米的星舰龙骨,此刻己被银灰色的复合装甲板覆盖了大半,初步显露出流线型的舰体轮廓。
一艘小型工程艇如同灵活的蜂鸟,悬停在星舰中段靠后位置。
艇腹射出的牵引光束,正稳稳地将一个首径超过五米、表面布满复杂能量回路接口的圆柱形巨型装置,缓缓送入龙骨上预留的、闪烁着定位指示灯的引擎舱接口。
“引擎核心单元,脉冲聚变推进器模块,物理对接完成!”工程艇内,操作员紧盯着对接精度反馈数据,“开始能量回路初阶导通测试。”
指令通过数据链发出。
船坞平台强大的能源经由粗大的柔性管线,注入引擎模块核心。
嗡……低沉的震动通过工程艇的船体传来。
引擎模块核心处,那枚人头大小的幽蓝色次级能量结晶,如同沉睡的心脏被唤醒,开始散发出柔和而稳定的脉动光芒。
光芒顺着模块表面镌刻的能量回路流淌,点亮了引擎尾部喷口内部层层嵌套的环形加速磁场生成器。
“核心结晶激活!能量流稳定!环形磁场生成器运转正常!初阶测试通过!”操作员的声音带着一丝完成重大节点的释然。
“确认。”船坞控制中心的回应简洁有力,“开始引擎外部防护装甲板合拢安装。”
龙骨上,几台多足工程机器人迅速移动到引擎模块接口周围。
它们伸出灵活的机械臂,将一块块厚重的银灰色合金装甲板吊运到位。
高能激光焊枪亮起,在真空中无声地工作,将装甲板边缘与舰体龙骨严密焊接。
巨大的引擎喷口被层层装甲包裹起来,只留下深邃的出口。
工程艇脱离,悬停在稍远处,将舰体中段的变化完整地拍摄下来,画面实时传输回启明港基地。
启明港地面基地,新落成的航天学院阶梯教室内,灯火通明。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正播放着轨道船坞传来的实时画面:
星舰龙骨上,巨大的引擎模块被装甲板严密覆盖,只留下深邃的喷口。
画面旁边,是引擎核心能量结晶被激活时散发幽蓝光芒的特写,以及复杂的环形磁场结构动态示意图。
台下,五十名身着崭新学员制服的年轻人屏息凝神。
他们年龄在十六到二十岁之间,是从此界各幸存者基地选拔出的首批航天预备学员。
经历过病毒的绝望与重建的艰辛,此刻望向屏幕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星空的渴望与纯粹求知的专注。
讲台上,来自主世界的轨道动力学专家周明远关闭了视频。
他身后全息投影切换成一个旋转的三维坐标系,复杂的公式和向量符号悬浮其中。
“刚才看到的引擎启动,其基础物理原理,就是我们接下来课程的核心,高比冲聚变推进系统的工质约束与能量定向喷射。”
周明远的声音清晰平缓,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传统化学火箭依赖质量喷射获得反冲,比冲有理论极限。
而聚变引擎,利用磁约束实现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加热并加速极少量工质(,使其以接近光速的十分之一喷出,从而获得远超化学火箭的效率。”
他手指轻点,投影中的三维坐标系放大,聚焦于一个动态模拟的托卡马克装置简化模型。
“关键在于约束。超强磁场形成的‘磁笼’,将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与引擎壁隔绝开。能量通过磁流体动力学通道引导,转化为定向喷射的粒子流。”
复杂的磁力线分布图和粒子轨迹模拟图随着他的讲解同步演化。
“你们手中的平板,”周明远示意学员面前统一配发的学习终端。
“己经接收到本次课程的讲义和引擎磁场约束模型的初级模拟程序。现在,我需要一名学员根据我刚才讲解的磁镜效应原理,调整程序参数,使模拟的等离子体环稳定时间超过五秒。谁愿意尝试?”
短暂的安静后,第三排中间,一个短发、面容沉静的女生举起了手。
“苏媛。”周明远看了一眼座位表。
苏媛站起身,手指在自己平板屏幕上快速滑动、点击。几秒钟后,她将平板屏幕通过无线投送到讲台的主屏幕上。
复杂的磁场线模型开始运行,代表高温等离子体的光点在强大的环形磁场束缚下高速旋转,形成一个稳定的炽热圆环。
屏幕一角,一个计时器数字稳定跳动:5.00,6.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