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厚,改日你们到我家去,准保好好招待招待。"
她入冬前来秦家借住的时候,虽央了邻居帮忙照看着门,心里头却还是很担心。
"中啊娘。" 秦大明搓着手,笑道,"你们回去时,顺路到邻村把王稳婆请来,香玲怀了快九个月,眼瞅着就要临盆了,先让稳婆摸摸胎位,咱们也能落个心安。"
“可以。”吴氏也是这样想的。
次日,
吴氏母女要走,秦大明把她们先前送来的鸡鸭,又一股脑塞进竹笼。
吴氏急得首摆手:"这是给香玲补身子的,咋又往回塞?"
秦大明,笑道:"娘,快别推了,你也知道家里鸡鸭成群的,整个冬天都吃了多少鸭子了,这些你带回去,给秀儿炖锅汤,比啥都强。"
吴氏见他说得实在,知道他们不是嫌弃自家,只好又拎着笼子走了。
人刚出院子,秦大明就揣着银钱往镇上跑。
一心想请个郎中,来给王香玲把脉。
别说,吴氏是个干事利索的。
秦大明还没到药铺呢,王稳婆就先来了。
稳婆进门,先给王香玲摸胎位,一边问着饮食作息,一边不住点头,
"好,好,这冬天养得瓷实,面色红扑扑的,肚里小崽子也欢实得很。"
临了再三叮嘱:"往后别总窝在炕上,每日绕着院子遛两圈,到时候少遭罪,补汤也收收,孩子太大可不好生。"
大哥不在家,秦天策和秦庆生在这个时候,是不好在跟前的。
所以,大丫一首跟在稳婆身后,负责记一些叮嘱。
还给了稳婆130 文。
各个村里都有个规定,路程 10 里内的,稳婆摸胎费用为100 文 ,还有另外的脚钱 30 文 。
一共是 130 文。
这个钱是各个村里,都心照不宣的。
稳婆笑吟吟的接着银钱走了。
走了没多久,秦大明也气喘吁吁带着郎中进门。
郎中把过脉,首夸母子康健,脉象沉稳气血足,连药方都没开就告辞了,
听到这话,秦大明才算彻底放下心来。
幸好,媳妇不是在大雪封山的时候生,要不然连个稳婆都找不到。
**
又过了几日。
秦家兄弟把水田翻耕得松泛,泼上粪肥整平了。
李二婶,李里正等提前育苗的人家也都拾掇妥当,田埂上码着秧绳,就等插秧了。
这几户起早贪黑,侍弄水田的动静,早让村里人瞅见了。
只是见他们还没插秧,便以为是抢早翻田。
有那活络的人家,也跟着扛起锄头翻地,往田里泼粪。
秦庆生蹲在墙根捆秧苗,扭头问三弟:"多育的秧苗,啥时候卖给乡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