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理会罗安,顾远山点上一盏油灯,将那本厚厚的《史记》拿了出来。/k?a*n^s`h-u_y.e~.¢c*o?m_
昏黄的光晕立刻蔓延开来,把书面上“史记”两个字照得清清楚楚。这是一本翻得卷了边的手抄书,纸页泛着陈旧的黄痕,边角处还留着前人用朱笔圈点的痕迹。
顾远山也不知道这些痕迹是顾海生的还是顾一木的,看得出来,原先的主人将它保护得很好。
他将油灯往书桌里侧挪了挪,免得风一吹就晃悠。又取过一块镇纸压住书角,才小心翼翼地翻开。
开篇便是《五帝本纪》,密密麻麻的小字挤在泛黄的纸页上,有些地方还被虫蛀了洞,得凑近些才能看清。
顾远山放轻呼吸,手顺着字里行间,一行行往下读。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顾远山低声呢喃,拿起案头的炭笔,在书页旁空白的地方写下“仁政”二字。
科举策论常考“治国之道”,若是引用舜帝以德化人的典故,远比空谈 “仁政” 要实在。
顾海生曾经说过,策论贵在“引经据典”,《史记》里的本纪、世家,藏着许多前朝治乱的故事,恰是论题最好的依据。
《史记》作为科举策论典故积累,掌握核心篇目和高频考点,每日读两卷,半年便可将三十篇“史论常用篇”烂熟于心。+1¢5/9.t_x?t\.*c-o·m*
就像顾远山这般,专注于《五帝本纪》《孙子吴起列传》这类常被策论引用的篇章,熟记 “舜耕历山”“韩信背水” 等典故的出处与内涵,再结合注本理解其与经义的关联,便能在策论中引经据史,增强说服力。
通俗点来说,就是:只要将这些典故记下,日后做策论的时候也不怕脑袋空空,无法下笔。
当然,若是问顾海生既然如此了解科举之道,为何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童生?
道理谁都懂,但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学习之道,不止要看个人悟性,还得看坚持学习的韧性。若是天资聪颖之人,半途而废也是无用的。若是榆木脑袋,读再多书记不住也是空谈。
而若是有悟性,自制力也强的人,注定不会失败。
恰好,顾远山便是其一。
……
窗外传来几声虫鸣,油灯芯燃到底部,光线有些暗。
顾远山读得有些入了神,连罗安何时洗漱完入睡了都不知道。
忽然,外面传来悉悉索索喧闹的声音,他才如梦初醒,这才发觉脖子己经僵住。°比|:?奇-中?文}>网? ¢}ˉ更$]±新±¢最ˉ<¥全>他连忙将书放下,小心转动着脖子,起身活动活动筋骨。
外面不时传来刘慧安咋咋呼呼的声音,期间夹杂着孙书川和顾远丰的声音。顾远山好奇往窗外看了看,外面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应当是到了关寝时间了。
他收拾了东西,锻炼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身体,就躺到床上准备入睡。
照例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今日所学知识,又回想了一番今日遇到的事情。
其实除了学习,也没遇到什么事。
就在顾远山准备闭眼睡觉之时,忽然想起白日里孙秀才所说的秀才试,里面提了好几次关于律例的考核。
《昭明律例》并不算复杂,若是为了科举学习,记住核心罪名,如“十恶”“五刑”、诉讼程序,如“诬告反坐”“刑讯限度”及常见案例中的特殊规定,足以应对策论中“法治与德治”“刑狱公平”等议题。
学子每日专攻2-3卷,结合注本理解条文逻辑,仅需3月足可掌握核心内容,6个月能熟练引用条文佐证论点。
不过如今顾远山的学习计划己经安排满了,这例律是插不进来了。
还是等将《史记》看完,再看这例律吧。或者,到时一并拿过来,等看腻了《史记》,再换个口味也未尝不可……
顾远山默默在心底里记下此事。
……
第二日。
顾远山照常早早起床,洗漱时又遇到了沈叶初,还有早早出门的顾远丰。
同两人打了个招呼,顾远山回屋收拾东西就准备去吃饭。
昨日太过狼狈,他决定更换计划,提前去课室看书也是一样的。
临出门前,看了看左侧紧闭的房门,又看了看正在院子里看书的沈叶初,顾远山脚步一顿,最后还是往外走去。
他昨日冲动了些,冲进刘慧安与沈叶初的屋内叫人。若是经常出入他人屋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