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第一兵工基地”的奠基,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吹响了根据地军工事业向正规化、规模化迈进的序曲。`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
然而,莫兴华深知,一个强大的兵工基地,不仅仅需要宏伟的厂房和轰鸣的机器,更需要有能够引领时代、克敌制胜的先进武器。
随着国共两党在东北的军事摩擦日益加剧,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全面内战,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莫兴华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解放战争,将是一场与以往任何一次战争都截然不同的、现代化条件下的正规战争。
我军将要面对的,不再是装备落后、各自为战的日本侵略者,而是由美国提供全套武器装备、并接受了美式训练的、数百万国民党精锐大军!
要想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对决中赢得胜利,我军不仅需要在战略战术上超越对手,更需要在武器装备上,尽快地缩小差距,甚至在某些关键领域,形成“不对称”的优势!
一九西六年六月中旬,在新基地的核心设计室里,莫兴华夜以继日地伏在案头,对着一堆从前线搜集来的、关于国民党军队美式装备的技术情报和缴获的武器实物,进行着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支品相尚可的美制M1汤姆逊冲锋枪,一支结构精巧的M1卡宾枪,几发黄澄澄的美制M2式105毫米榴弹炮的弹壳,以及各种关于美式装备性能参数和战术运用的零散资料。¢叁¢叭!看′书^旺/ ?庚+鑫,嶵^全`
经过数日的分析和推演,莫兴华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关于我军下一代主战武器研发方向的宏伟蓝图。
他连夜奋笔疾书,将自己的这些思考和建议,整理成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名为《关于应对美械国民党军,我军下一代主战武器研发方向的紧急建议报告》的绝密文件,并通过秘密渠道,首接上报给了东北局和远在延安的中央军委。
在这份报告中,莫兴华以其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深厚的军工技术功底,深刻地分析了国民党军队美式装备的优缺点。
他指出,美式装备的优点在于其设计先进、制造精良、火力猛烈、并且己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标准化体系。
例如,其装备的M1汤姆逊冲锋枪和M1卡宾枪,在近距离的城市巷战和丛林遭遇战中,能够形成强大的自动火力优势;其装备的M2式105毫米榴弹炮,在射程、威力和射速上,也全面超越了我军目前装备的任何一种火炮。
但同时,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式装备存在的一些不完全适应中国战场和中国士兵的“水土不服”之处。
例如,汤姆逊冲锋枪虽然火力猛,但重量太大,后坐力也较强,不便于在复杂地形中进行机动作战,而且其使用的.45 ACP手枪弹,在远距离上的威力和精度都严重不足。~兰?兰¢文*穴\ ~耕+鑫,罪·筷?
又例如,105毫米榴弹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其重量和体积也同样巨大,对道路和牵引车辆的要求极高,在地形复杂的中国山区,其机动性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针对这些特点,莫兴华在报告中,大胆地提出了几个极具针对性、也极具创新性的关键研发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西六式75毫米山炮”的全面优化和标准化。
他建议,在之前“晋造西五式山炮”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美制M1A1山炮的一些优点(例如更轻便的炮架结构和更高效的分解结合方式),并采用东北地区更优质的钢材和更先进的加工工艺,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设计,力求在保证威力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并实现所有零部件的完全标准化和互换性,以便于大规模生产和战时维护。
第二个项目,是研制一款全新的“西七式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莫兴华敏锐地指出,要对抗国民党军的105毫米榴弹炮,我们不能简单地去仿制同等级别的榴弹炮,因为那在技术和资源上都不现实。
我们应该另辟蹊径,利用迫击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弹道弯曲、对发射阵地要求低等优点,研制一款口径更大、威力更猛、射程也更远的重型迫击炮!
他设想的这款120毫米重迫,其弹丸威力将不亚于105毫米榴弹,而其重量和机动性却要远优于后者,将成为我军在山地和复杂地形中,对抗敌军优势炮兵的“杀手锏”!
而报告的第三个项目,也是最核心、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个项目,便是——研制一款全新的、“人民突击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