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针对盘龙峪水电站的未遂破坏行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失,却在整个兵工厂内部激起了强烈的警示和反思。?晓*税~C·M,S_ ·追^嶵·歆/漳′节~
莫兴华和苏婉都深刻地认识到,随着盘龙峪兵工厂在根据地抗战事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生产的武器装备对日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兵工厂自身也必将成为敌人渗透、破坏和情报窃取的重点目标。
如果不能建立起一套严密而有效的反特防渗透体系,那么兵工厂之前取得的所有技术成就和生产成果,都可能在敌人的阴谋诡计面前,毁于一旦。
“我们不仅要能造出打败敌人的‘矛’,更要能铸造起保护自己的‘盾’!”在随后召开的兵工厂安全保卫工作专题会议上,莫兴华的语气异常严肃和坚定。
会议决定,在原有警卫队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兵工厂“保卫科”,并进一步加强其人员配备和装备水平。
原警卫队长王虎,因为其在历次战斗和兵工厂保卫工作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和机智果敢,被正式任命为保卫科科长,全面负责兵工厂的安全保卫和反特防谍工作。
保卫科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莫兴华的亲自指导和根据地保卫部门的协助下,对盘龙峪兵工厂现有的安全防御体系进行全面的升级和完善,力求构筑起一道多层次、立体化、内外结合的“盘龙峪之盾”。?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
在外围防御方面,保卫科对兵工厂周边的地形进行了重新的勘察和评估,并据此调整和增设了警戒哨位和巡逻路线。
在通往兵工厂的几条主要山路隘口,都设立了由警卫战士和民兵组成的固定哨卡,严格盘查所有过往人员和车辆。
在兵工厂周围的山头上,则利用有利地形,巧妙地构筑了更多的隐蔽观察哨和火力支撑点,并配备了“晋绥造三八式自动步枪”和少量缴获的日军轻重机枪,形成了交叉火力网,能够有效控制周边区域。
巡逻队的巡逻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巡逻密度和频率也大大增加,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任何可疑情况。
在内部防卫方面,则实行更为严格的分区管理和出入控制制度。
整个兵工厂被划分为核心生产区、重要物资储存区、技术研发区、行政办公区和生活后勤区等若干个不同的安全等级区域。
对于核心生产区和重要的物资仓库,则实行最为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佩戴特殊通行标记的人员才能进入,并且要进行详细的出入登记和安全检查。.秒!漳+结.暁!税¨罔? _更?欣,蕞¨全-
对于技术研发区,则不仅要求物理上的安全隔离,更强调技术资料和试验数据的严格保密。
为了防止敌人从内部进行渗透和破坏,保卫科还加强了对兵工厂全体员工的背景审查和日常行为观察。
对于那些新加入兵工厂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保卫部门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一段时间的考验期,才能接触到核心的生产和技术岗位。
对于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异常、言行可疑的人员,保卫科也会进行秘密的调查和监控,确保将任何潜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防御措施外,莫兴华和苏婉也高度重视“软件”上的建设,也就是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保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苏婉亲自负责这项工作。她利用“盘龙峪技术夜校”的课堂、工会的学习会、以及车间班组的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向工人们反复宣传保密纪律的重要性和泄密事件的严重危害。
她用一些发生在其他根据地的、因为泄密而导致重大损失的真实案例,来警示大家,提高他们的保密意识。
她还组织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保密口号和宣传画,张贴在兵工厂的各个角落,时刻提醒着大家“保密就是保胜利,保密就是保生命”。
同时,苏婉也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组织学习革命理论、讲述英雄事迹、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人们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增强他们对党和根据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思想上构筑起一道抵御敌人拉拢、腐蚀和渗透的坚固防线。
为了检验和提高整个兵工厂的反特防渗透应急处置能力,保卫科还定期组织进行各种模拟演练。
例如,模拟敌人特务潜入进行纵火或投毒;模拟敌人小股部队对兵工厂进行突袭;模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自然灾害等等。
通过这些贴近实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