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捷克式枪机组件的攻坚战正式打响,而横亘在莫兴华和攻坚小组面前的第一道难关,便是材料。\餿-艘?暁*税!枉! ′冕/肺_岳?黩.
正如莫兴华所预料的那样,兵工厂现有的“莫氏特制一号钢”,在初步的枪机零件试制中便暴露出了明显的性能不足。
攻坚小组尝试用“一号钢”来制造枪机框和闭锁卡铁的样品,结果在进行简单的强度和韧性模拟测试时,这些样品要么在较低的冲击载荷下就发生断裂,要么在反复受力后出现永久性变形。
“莫厂长,这‘一号钢’还是太‘软’了,也‘脆’,顶不住劲儿啊!”王大锤拿着一根弯曲变形的闭锁卡铁样品,眉头紧锁地对莫兴华说道。他用尽了各种热处理的法子,也无法让“一号钢”达到理想的硬度和韧性的平衡。
莫兴华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捷克式轻机枪的原装枪机零件,大多采用的是优质的低合金钢,经过精密的锻造和热处理,其综合力学性能远非“一号钢”这种以普通碳素钢为基础、仅通过简单工艺改进的钢材所能比拟。
“老王,看来我们必须要在‘一号钢’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冶炼工艺,争取炼出性能更好的钢材来。”莫兴华拍了拍王大锤的肩膀,鼓励道,“我们没有现成的合金元素,但我们可以想办法从敌人那里‘借’,或者从我们能找到的矿石里‘淘’!”
于是,一场以“土法合金钢”为目标的攻坚战,在盘龙峪兵工厂的炼钢炉旁再次打响。
这一次,莫兴华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他要指导王大锤,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钢水的纯净度,并尝试在冶炼过程中,有控制地加入一些能够改善钢材性能的“微量元素”。
首先是原料的精选与预处理。苏婉再次发挥了她的化学专长。′E.Z?暁^税/王′ \吾¨错?内*容`
她带领几名细心的女工,对兵工厂库存的铁矿石和新搜集到的各种含铁矿物,诸如赤铁矿、磁铁矿,甚至是一些颜色特殊的“怪石头”,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和初步的成分分析。
当然,这种分析是极其简陋的,主要是通过观察矿石的颜色、条痕、磁性,以及用酸液浸泡后观察反应等土办法,来大致判断其含铁量和可能含有的杂质。
对于选出来的优质铁矿石,苏婉指导工人进行更彻底的破碎和研磨,并尝试用简单的水选法去除一部分脉石和硫化物。
炼钢用的焦炭,也要求采用质量最好的硬煤干馏而成,并尽可能降低其硫含量。
最关键的是“合金元素”的来源。莫兴华将目光投向了战场上缴获的日军装备。
他指示部队在打扫战场时,特别留意收集日军坦克、装甲车被击穿后散落的装甲钢碎片。
这些装甲钢中,往往含有一定量的锰、铬等合金元素。
虽然含量不高,且成分复杂,但聊胜于无。苏婉负责对这些装甲钢碎片进行初步的鉴别和清理,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此外,莫兴华还想起,根据地附近某个山区,似乎有一种当地人称为“黑钨砂”的重矿石,据说以前曾有外国人来开采过。
他推测这可能是钨锰铁矿或类似的矿物,其中可能含有锰元素。
于是,他立即派人前往勘察和少量取样。果然,苏婉对样品进行初步检验后,发现其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锰。这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至于铬元素,莫兴华暂时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从某些特殊的日军装备残骸中获取,例如高性能发动机的曲轴或齿轮,或者寄希望于情报部门能够通过特殊渠道搞到极少量的铬铁矿石粉末。!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从日军坦克装甲板上刮下来的钢屑中确实含有锰,而那“黑钨砂”也提供了锰的来源。
原料准备就绪后,便是冶炼过程的精细控制。
莫兴华将系统【基础冶金原理】中关于碳含量对钢材性能影响、常见合金元素如锰、硅的作用机理、以及脱氧脱硫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用王大锤能够理解的语言,反复向他讲解。
在具体的冶炼操作中,莫兴华指导王大锤更加精确地控制炉温。
由于没有现代测温仪器,他们主要依靠观察炉膛内火焰的颜色——从暗红色到橘黄色再到耀眼的白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大致温度范围。
同时,通过在不同阶段加入特定种类的助熔剂,比如石灰石、萤石粉,来调节炉渣的流动性和化学成分,以利于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