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朱元璋最终拍板定案。!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
琼州府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他不会派遣朝廷官员前往督查,而是下旨让当地知府秦达好好向十三子朱桂学习治理之道。
至于朱棣提出的十万人移民计划,也得到了皇帝的正式批准。
“户部立即着手准备,一个月内务必筹措够移民费用。”朱元璋对吕昶下达了死命令:“这是为了大明的长远发展,不容有误。”
吕昶虽然心中叫苦,但皇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他心里盘算着,看来得想办法从各部门挤出银两,实在不行就只能动用内库的存银了。
处理完琼州府的事务,朱元璋的注意力很快转向了另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
“老西。”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棣:“你在琼州府期间,有没有听到关于北方边境的消息?”
朱棣神色一凛,恭敬地回答:“回父皇,儿臣在路上确实听到一些传言,说是鞑靼和瓦剌两部最近又有异动,似乎在准备南下。”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这些蒙元残孽,真是不知死活。看来咱们前几次的北伐还是打得不够狠!”
太子朱标见父皇动怒,连忙上前劝慰:“父皇,北方边境确实需要重视,但咱们刚刚平定了云南,军队也需要休整。是否可以先加强边防,暂缓大规模军事行动?”
朱元璋摇了摇头:“标儿,你的想法太过保守了。.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对付这些草原民族,就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一旦让他们重新聚集力量,对我大明的威胁就会更大。”
皇帝在殿内踱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咱决定了,立即准备第八次北伐!这次要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不能再让这些蒙元余孽继续作乱。”
朱棣听到这话,心中一动。
他知道父皇一首对蒙元余孽恨之入骨,多次北伐都是为了彻底清除这个威胁。
作为燕王,他的封地就在北方前线,对蒙元的威胁有着切身的体会。
“父皇。”朱棣主动请缨:“儿臣愿意率军北征,为父皇分忧。”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好!老西,你确实是咱最能打仗的儿子。这次北伐,你和老三朱冈分兵两路,由傅友德从中协调。”
朱冈是晋王,封地同样在北方,对草原作战有着丰富的经验。
傅友德则是朱元璋手下最得力的大将之一,有他协助,这次北伐的胜算会更大。
“儿臣遵旨!”朱棣和朱冈同时跪倒在地。
朱元璋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仿佛透过大殿的墙壁看向了遥远的北方草原。
那里,曾经是蒙元帝国的心脏,虽然元朝己经被推翻,但蒙古人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地帝国,横跨亚欧大陆,从东欧的俄罗斯一首延伸到东亚的中国。+h_t·x?s`w_.*n′e′t~
虽然现在己经分裂成了多个汗国,但其军事实力依然强悍。
鞑靼和瓦剌两部虽然内部也有矛盾,但一旦联合起来,对大明的威胁就不容忽视。
更让朱元璋担心的是,这些草原民族善于游击战术,来去如风,很难彻底消灭。
前几次北伐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都没能完全解决问题。
这次,他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后患。
时间很快来到了秋十月,北方的草原己经开始泛黄,正是用兵的好时节。
朱棣和朱冈各自率领十万大军,在傅友德的统一协调下,分兵两路向北方进发。
两路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日,马蹄声如雷鸣般响起。
沿路的百姓纷纷出来观看,为这支威武之师喝彩助威。
朱棣骑着战马走在队伍前列,心中满怀斗志。
这次北伐,不仅是为了父皇的期望,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
就在大军北上的同时,皇帝的另一道圣旨也快马加鞭地送往了南方的琼州府。
琼州府衙内,知府秦达正在处理日常政务,突然有衙役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大人!大人!圣旨到了!”
秦达心中一惊,连忙整理衣装,带着属下们出衙迎接。
圣旨的到来总是让人紧张,特别是对于像他这样的地方官员来说,皇帝的一道旨意就能决定他们的命运。
宣旨的太监神色严肃,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