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古人云: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人生毕竟是充满冒险的,你将永不知道前方等待你的是荆棘小径或是宽阔大道。于是在这充满无数的未知可能性中,能知难而进并到达终点的被唤作生命的强者,半途而废畏缩不前的是命运的弃儿。
只要事先选对了方向,脚下还有路就应一直走下去。“不要因迷恋路旁的鲜花而忘了赶路。毕竟,花儿会一路开放!”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咐。其实,我们大可将这种不懈不怠的“行”看作为在生命中的努力奋斗,因为这是两种相同的精神,故曰:注重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应上下而求索。这是“走”。
奋斗的过程是必然,而成功是非必然的,意思是付出了努力,但不一定会成功,毕竟成功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这时,我们就应当“停”下来,别再斤斤计较或怨天尤人,该静吾神,安吾心,认真思考自己的缺失之处。也就是所谓摔到了,还要捏把沙起来。这“沙”越积越多时便丰富了你我的人生经验,吃一堑长一智,别对这上天的馈赠视而不见,它或许能给我们在危难时另一种惊喜。这就是所谓“停”。
当走则走,当停则停。它直接导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奋斗不止的过程,而停是一种历经大风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了后时的慰藉。正确的走与停,会让你用理性的画笔为自己挥洒出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愿景—我虔诚的祈望
“一生爱好是天然”,过自由、快乐、高质量的生活是每个人本能的追求。
我也不例外。
很想过理想中无忧无虑、充实温馨的校园生活。上小学时我就设想,上课是活泼而又惬意的,课余是丰富多彩的;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我只好无奈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无休止的重复性作业霸占了我的大部时间,我不快乐。上初中后我又设想,学习那么多科目,在知识的天河里游泳该有多爽;然而我又失望了,分数、排队、竞争,我感到的只是不能恢复的疲劳。高中时我做好了百分之二百的吃苦受累的打算,但现实居然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恶劣n多倍。
父母、亲友、老师,所有的解释归结为一句话:为了生存。现在我懂了,我们上学、接受教育都是为了明天更好地活着。上小学时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中学,上中学拼命是为了上更好的大学,上了大学还得拼命,找到了工作后得加了倍的拼命,直到把命拼得油干灯枯,活力耗尽,那时可能才真的到了“愿景”,享受极乐世界的一切舒适。可悲么?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过,学校成了生存的职业培训班,学生享受不到“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享受不到老师“如坐春风”般的熏陶及浸润,享受不到在阳光雨露中绽放花开的幸福;同样,我的老师们也体会不到教育的快乐,他们更多的是疲于奔命。我很理解老师为何常常发脾气,我更理解浙江的那位优秀教师为何从18层楼顶“飘然而下”。可怕的生存,可憎的压力。
学校成了折磨学生、煎熬老师的刑场。
谁之过欤?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如今真的成了“愿景”。看《义务教育法》,看人才培养规划,真的很理想;国家对基础教育有很理想的蓝图,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基础教育的理解也很透彻到位。但为什么我所经历的却是“如此惨淡的人生”。很多人把责任归结到社会,归结到世俗意识的顽固,说是“社会”和“世俗意识”让基础教育扭曲变形成了生存培训与竞争的战场。看似有理,实则狡辩。为什么就不能追究一下政府及及相关部门“不作为”的责任?
我很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已经开始反思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及基础教育“扭曲变形”的问题。我想,如果真的能自上而下把教育当作教育来搞,把学校当作学校来“做”,不远的将来,我“愿景”中的校园也许会成为现实吧。
诚如此,我愿穿过“时空隧道”,从小学开始,重写我的求学史。
愿景nowar,我高举反战牌,一颗子弹穿过我的眉心,我倒下了,而我的牌子依然立着。
它永远不会倒,那是我的愿景:我希望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我是一名记者,战斗刚刚打响,我带着摄像机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为了获得新闻的第一手资料,我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各个城市,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