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咱老祖宗咋说的?积谷防饥,攒钱荫后!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道理!为的是长久打算,图的是仓里有粮,心里不慌!是旱了涝了虫来了,能撑过去,能保住一家老小的命!万一有个天灾人祸的,存下来的这点积蓄能顶上。
这汉朝老兄,‘谷’是积了,‘钱’是攒了,结果呢?‘饥’没防住(子孙没得用),‘后’没荫成!连本带利,全让黄土给‘荫’了!是真憋屈啊!”
李老汉点头同意道。
“是这个道理,准备的再多,架不住命运无常啊!时间无情啊!你再精打细算,再深谋远虑,再想为子孙铺一条金光大道,一个遗忘,一场变故,就能让你的心血白搭”
……
〔感觉你们都是白操心,有这么大的一罐子钱,肯定不是个普通人,有钱人也不缺这一罐值钱,说不定就是人家的一个零花钱,随手就放那了,天长地久的就忘了
回复:神TM零花钱!大佬,您这‘随手一放’是首接往地下刨了三丈深还带封口的?这操作比我奶奶藏她压箱底的银镯子还费劲!她老人家顶多塞炕洞里!您这‘随手’,怕不是得了‘被害妄想症’晚期?(狗头保命)
回复:严谨点!这叫战略性资产隐匿!懂不懂?汉朝版比特币冷钱包!就是……密钥(埋藏地点)好像被他自己格式化了……(笑哭)
回复:零花钱?我信了!就像我相信我老板说“明年一定加薪”一样真!
回复:破案了!这罐子是汉朝熊孩子的存钱罐!
他爹:“崽啊,你存钱罐呢?”
崽:“埋……埋后院了,等长大了娶媳妇用……”
两千年后,媳妇:???
……
回复:我来个另外版本的。
儿子:爹,咱家的钱呢?
爹:埋了,都忘记埋哪了
儿子:6
回复:埋钱时:给子孙一个保障,2000年后,成了博物馆的宝藏。
回复:这罐子告诉我们,藏私房钱有风险,埋得太深泪两行!各位男同胞,藏鞋底、塞袜子里它不香吗?至少烂也是烂在自家!
回复:我感觉这更像是陪葬品,因为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这个钱罐很有可能是主人生前用的,然后儿子给陪葬了
回复:赞同楼上的观点,不然谁会好好的藏那么一大罐钱不拿出来花
回复:视频上面也说了,在朔县挖掘出来的,汉代那时叫朔州吧,那里是边疆,应该挺乱的,很有可能是主人,逃跑时忘记拿了,之后可能遭遇不测或者远走他乡回不来了,这个可能性是很大的〕
天幕下,汉代朔州的百姓,纷纷询问家人有没有埋过一罐钱忘了?
当然平常穷困的百姓,自己家是怎么样自己是知道的,因此他们也只是在猜测,究竟是谁家忘了。
“唉……你说那倒霉蛋儿……到底是谁家的啊?”
“管他是谁家的!反正啊,这罐子算是给咱提了个醒——”
“啥醒?”
“有钱别光顾着埋!该吃吃,该喝喝!实在花不完……买几头猪还能生小崽!总比……总比便宜了两千年后那帮看热闹的强!”
五大三粗的屠户悄咪咪的来到自家娘子身边,小声对着正在喂鸡的娘子问:“婆娘!你老实交代!你当年嫁过来,陪嫁的箱底……是不是还藏着个咱不知道的大罐子?!埋后院了?!”
张氏一愣,随即抄起鸡毛掸子:“好你个杀千刀的!老娘那点体己钱买个簪子你都盯得死紧!还埋罐子?我看你是想钱想疯了!看打!”
屠户见自家娘子说打就打,来真的,也不含糊,转身就跑。
“没有就没有,你打人干嘛”
继续跑去和几个老哥们儿看天幕。
城南破落户刘三家,一脚踹开吱呀作响的破木门,对着家徒西壁的屋子仰天大笑。
“哈哈哈!发了!发了!老子就知道!咱老刘家祖上指定是逃难的贵族!那罐子!那罐子肯定是俺太爷爷埋的!等老子去挖出来……”
话音未落,被他吵到的老母亲抄起炕头的破鞋就砸过来:“孽障!你太爷爷逃难过来就剩条裤子!埋个屁的罐子!埋你还差不多!”
刘三富贵梦碎,刚猖狂起来,就被老母亲一鞋拍没了。
当然,绝大多数面黄肌瘦、家徒西壁的普通百姓,心里门儿清。
“唉,看看咱这西面漏风的屋,再看看锅里能照人影的稀粥……埋钱罐子?梦里都不敢想这好事儿!” 一个老农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贫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