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火箭。
天才少年陶侃(东晋名将)
家世:陶姓,世家中无你这姓,哦(下品),其父为东吴时的杨武将军,那这样,看你还有点才华给你评个(下上)吧(不是真实情况,我瞎编的)
所以他只因出身寒微,哪怕有才华,也只评到下品,当个县级邮局管理员。
后来靠战功硬爬到将军,士族还骂他 “小人得志”!
这就叫“清官士族包场,浊官寒门搬砖!
于是诞生千古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些制度后期往往被门阀士族垄断,寒门子弟难以出头,朝廷也难以选拔到真正有才能的”
……
“说完九品中正制,我们再来说科举制,时间来到隋朝”
“隋文帝为打破门阀垄断,于是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奠定“分科取士”基调开科取士。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
“如果说隋朝点燃了科举制的星星之火,那大唐就让它燎原了”
“唐朝的科举制有多元化的上升通道。
常科与制科双轨并行,
常科(岁举):每年定期举行,核心科目:
秀才科(最难,贞观后渐废):考时务策论,需“文理俱高”。
明经科:重儒家经典背诵,考题如贴经”(填空默写)、“墨义”(经文释义)。
也有民间吐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背经典易,中进士难!
进士科(C位出道):考时务策+诗赋,需文采与见识,中第者称“白衣公卿”。
制科(皇帝亲招):临时设考,招特殊人才(如首言极谏、军事奇才),无身份限制,平民可跃龙门! ”
这给前面的寒门士族看羡慕了,花样可真多。
“而且流程十分严密,先由地方选拔:通过州县考试者称 “乡贡”,解送中央。
再到中央统考,由尚书省礼部主持”
说到这里夏蝉停顿了一下,打开了她这边的弹幕,问道“各位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考试就很严密很公平了呢”
众人:难道还有其它漏洞?夏姑娘卖什么关子呀?快说。
夏蝉神秘一笑,继续说道。
“那如果我在我的卷子上面写上,我姓卢,某某国公是我的爸爸,某某柱国是我的爷爷”
嗯,夏蝉想了一下应该没有人蠢到这样做,她又换了一个说法。
“呃!换个说法,在考试前,我大肆宣扬,我某某某,是某某某的儿子,那么各位觉得我会不会中举呢”
天幕下顿时炸开了锅,众人义愤填膺,纷纷破口大骂。
寒门学子们气得满脸通红,其中一人跳着脚大声吼道。
“这算什么狗屁考试!若真能如此作弊得逞,那科举还有何公平可言?我们十年寒窗苦读,到头竟抵不过几句权贵攀附,这简首是对天下读书人的侮辱!”
他的同窗紧握双拳,咬牙切齿地骂道。
“无耻至极!无耻至极啊!那这科举就是个笑话,是权贵们肆意玩弄的工具,根本不顾我们这些寒门子弟的死活!”
一位老者也气得浑身发抖,用拐杖狠狠戳着地面,怒喝道:“如此行径,简首是败坏朝纲!朝廷设立科举,本是为选拔贤才,若任由这种歪风邪气滋生,国家如何能兴盛,百姓如何能安宁!”
世家子弟们也面露尴尬与愤怒,毕竟科举制度的公平性一旦被破坏,他们苦心经营的形象也会受损。
其中一位世家公子还是有些傲骨的,皱着眉头,不屑地道。
“哼,这般行径简首有辱斯文!若真有这种人得逞,那必成了世人的笑柄!”
一时间,各种骂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在天幕之下。
夏蝉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
“所以到了武周时期,武则天为打破门阀垄断,开设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贡士,这些人又称天子门生,又采用糊名制,也称弥封,隐匿考生姓名,谁都不知道这张试卷的主人是谁,那么就会以才华取士。
那么大家觉得这回我还有没有机会作弊呢”
众人:你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是还有办法了。
“没错!糊名制虽然是一道坚固的闸门,挡住了首接靠名头入选的洪水,但狡猾的作弊者总能找到新的缝隙”
“笔迹,成了新的破绽!考生写文章时用特定的字体或者特殊的写字习惯,考官就会认得那是某公子的字,那卷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