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陌上行 > 第377章 劝农

第377章 劝农

商成半天都没言语。他也不想说话。朱宣说哪里劝农不力他都有可能相信,惟独敦安不可能!他刚刚才从敦安回来,对那里的情形一清二楚!敦安去年是什么光景,现在又是什么光景?敦安现在的县令,就是以前的燕州州学副教谕欧阳止,当初那么风流倜傥的一个人,去敦安才一年时间,黑瘦得他完全认不出来了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叶巡是南进派的代表人物,挑剔自己的错误还可以理解;可他完全不能理解朱宣的所作所为作!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个不怎么参与政治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儒朱宣居然会因为南北之争而罔顾事实,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还没说话,狄栩先开口了:“朱大人,下官这个人鲁莽,有时候说话不知深浅,大人勿怪。我只想请问朱大人,您说敦安县劝农不力,有何凭证?”他的话音刚落,陆寄也硬邦邦地说道:“朱大人,据我所知,敦安县令欧阳止自上任之后,日夜勤勉政务,今年敦安春耕田亩比常年高出两成有余一一这也叫‘劝农不力’?”

朱宣反唇相讥,问道:“《再劝农桑文》中有言,深耕须二尺二寸,敦安一县,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土地须反复深耕碎耙,不许一处不深,不许留一块密实粗泥,敦安有几处田亩能做到?《再劝农桑文》还有言,土地须分为二,一耕一闲,少实狭收,敦安有没有做到?”

狄栩和陆寄登时不说话了。他们没去下面,具体的情况并不摸底,朱宣的问题一个都回答不上;而且他们这辈子也没真正务过农,想反驳朱宣也无从驳起。

商成接过话,说:“朱大人,我记得《再劝农桑文》里有这么一句,‘收蓄粪壤,户户山积,一则市井间可扫拾无遗,二则使土膏肥美,稻根耐旱,米粒精壮’,是吧?”

朱宣点了点头。这《再劝农桑文》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是他几次出任地方劝农使的经验之谈,当然记得清清楚楚。

商成问道:“这里面说的稻子大米,讲的是江南地方吧?”

朱宣再点头。

“朱大人是大儒,当然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了,”商成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记得原话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就是我想说的话一一水土不同。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所以土地可以深耕细作。但是我们燕山不一样。首先,我们无法深耕。燕山和江南不同,和中原也不同,在耕作深度超过一定之后,下面的就是生土而不是熟土,土地肥力更差,而且不能保水一一灌溉水源一直是我们燕山农业的大问题。所以我们鼓励取客土一一就是用河滩泥、粪壤和本地土混合,以增加土壤肥效。其次,你提到细作。这个我们正在想办法改变人们的耕作习惯。但您要知道,粗放式耕种是地区性的传统,是几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想立刻去纠正和改善,我只能说:它很难,非常难,要花很长时间,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但是我们并没有坐下来等它自己发生变化,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事……第三,你提到土地的轮换耕种。这一点我并不赞成,所以就让牧府在推行《再劝农桑文》,把这一条删减掉,或者不刻意去强调……”

朱宣冷冷地说:“一耕一休,地力才能发挥到最大。这一点,我在江南时就有过明证。”

“我相信你在江南做过试验,而且还取得成功了。”商成诚恳地说。他现在已经看清楚了,朱老先生并不是因为什么南北之争而和燕山卫署过不去,而是确确实实想着劝桑和劝农,是真心真意地为老百姓好一一虽然他的某些想法很不切实际。“但是我还是要说,这行不通。”

朱宣冷冰冰地望着他,等他说下去。

“……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前提一一”商成说,“一一有充分保障的粮食产量和充裕的粮食储备。我问您,我们的粮食足够吃吗?”他抬起手,让朱宣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我不是说您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也不是问我们在座的人谁家里的粮食够吃不够吃,我是问,我们国家……我们大赵所有人的粮食够不够吃。有没有人在挨饿?有没有人家在吃高粱杂菜叶团子?有没有人连菜团子都吃不上、吃不饱?”

朱宣不说话了。这个问题显然不用他来回答。就是在他自己家里,下人和请的帮佣们也不可能顿顿都吃白米饭,也要吃菜团子……“就是因为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