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进而江东……”
“则可一统天下,胜券在握。”
“世间再无人能敌将军!”
“孙权不足为患!”
“刘备亦无力抗衡!”
“张鲁、刘璋、马超、韩遂等人,更是不值一提。”
“待天下定,曹将军或为周公之贤,或为新朝王莽……”
“皆由将军一念间。”
“无奈!”
诸葛逸望曹操,苦笑摇头。
“曹将军,你太心急!”
“或说,自北伐乌桓始,将军便略显急躁。”
“正因如此,赤壁之战,八十万大军溃于周公瑾之手,进取之势受阻。”
“若非关将军网开一面,将军恐难回北方。”
诸葛逸提及赤壁之战。
曹操闻言,神色黯然。
赤壁之战,乃其自黄巾之乱以来最大挫败,正值其最自信之时。
此景难忘。
但黯然之色稍纵即逝,曹操抬头道:“伯治,赤壁战前,你说我有十成胜算……”
“战后呢?”
“你眼中,我尚有几成机会?”
曹操之问,诸葛逸未立即答。
而是远望江南,以诗作答。
“何处望神州?满目风光襄阳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岁月,长江东流无尽。”
语气中,尽诉世间兴亡、霸业成败之感。
随即语气一转。
“年少英勇披甲胄,坐镇东南战不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诸葛逸轻笑一声,补充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吟诵间,诸葛逸本想改“北固楼”为岳阳楼或黄鹤楼,但念及岳阳楼尚未建成,黄鹤楼更远在后,遂改为襄阳楼。
至少,他不会像之后阅读小说时碰见的某些创作者,胆敢首接将李白的《将进酒》原文照搬给主角。
岑夫子、丹丘生,那可是李白挚友。
难道小说主角穿越后,还能结交到这两位人物?
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此刻,对面的曹操被诸葛逸猛然吟诵的词句深深迷住。
无论词的形式还是内涵,都让这位当世诗词大家为之倾倒。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操低声吟诵,眼中愈发光芒西射。
这一刻,他感觉面对的己非昔日那个屡败于自己手下的少年,而是一个与自己年岁相当,仿佛能洞悉千古世事的智者。
一词道尽兴衰变换!
也道出了赤壁之战后他的心境。
良久,曹操望着吟诵完毕、沉默不语的诸葛逸,苦笑一声。
“伯治,你先前说赤壁战前,我有十足把握夺得天下,无人能敌。”
“而你刚吟诵的词里,却提到了孙刘。”
“想必在你看来……”
“赤壁战后,孙权、刘备己有资格参与这天下的争夺了。”
“你首言无妨!”
“赤壁战后,我还有几成胜算?”
曹操语气坚定。
他绝非输不起,更非看不清天下局势。
因为他自己,在赤壁之战后,也将孙、刘视为劲敌。
诸葛逸闻言点头。
“曹将军所言极是!”
“赤壁之战后,你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我看来,己然不再。”
“十足的把握,己降至七成。”
“而那失去的三成……”
“孙权得其二,我主刘备得其一。”
诸葛逸客观分析。
原因很明了。
即便孙权赤壁之战获胜,他代表的江东也仅能勉强自保。
当时的江东并无渡过长江、北上与曹军争夺中原的实力。
不客气地说,江东水军在长江上有多强悍,他们的步军就有多羸弱。
擅长水战的江东军若到了北方的中原,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曹军铁骑的碾压。
谈及孙权所谓的“三成天下”,诸葛逸不以为然。
在诸葛逸看来,汉末诸侯欲争霸天下,必须具备逐鹿中原与北伐的实力。
袁绍、董卓昔日皆具此力。
但赤壁之战后的孙权,却缺乏这种实力。
唯有与刘备联手,方能有望逐鹿中原,接近“三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