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名,逸者,高洁之士也!吾欲取‘致’字,然其含无为、归隐之意,吾不甚喜,故取谐音‘治’字,寓意有所作为。”
他指向诸葛亮与诸葛逸,“贤侄,身为孔明之长子,当为伯。
因此,吾为你取字……伯治如何?”
“诸葛伯治,今后此便是你的字。”
刘备缓缓解释,既确立诸葛逸为家族长子之地位,又寄托厚望,望其能成为有所作为之人,而非徒有虚名之逸士。
我,诸葛逸,字伯治。
诸葛伯治,这便是我在这世间的新称呼。
诸葛逸欣然领受刘备所赐之名,随即恭敬行礼:“伯治多谢伯父赐名。”随后,他又向诸葛亮与庞统行礼问候:“见过父亲,见过叔父。”
月色皎洁,堂外一片宁静。
诸葛亮、刘备、庞统望着自称伯治的诸葛逸,面露满意之色。
然而,赐名之事只是个小序曲。
礼毕,刘备转向身后的诸葛亮与庞统:“你们对此有何见解?”
这才是他送走张松后特意归来的真正意图。
庞统率先发言:“主公,时机稍纵即逝。”他建议道,“待张松返回益州,请求刘璋让我们入蜀平乱后,主公应趁机领兵入川,效仿晋献公之计。”
庞统之意,表面平乱,实则夺益州。
诸葛逸,身为穿越者,亦认同庞统之策。
他记得历史上刘备入川时,刘璋曾亲自迎接,犒劳其军。
若刘备当时有足够的决断,完全可在涪陵设宴突袭,一举消灭刘璋势力。
然而,即便庞统力劝,终因刘备的仁慈而错失良机。
诸葛逸望向刘备,只见刘备听闻庞统之言后,眉头紧蹙。
“孔明,你的看法呢?”刘备转而询问沉默的诸葛亮。
诸葛亮心中暗叹,深知刘备旧疾又犯。
他多么希望刘备能采纳庞统之策,迅速攻取西川,再行安抚。
既然刘备询问,诸葛亮只好回答:“主公!依臣之见,主公可率军助刘季玉平乱。
待张鲁之患解除,主公威名远播川蜀之时,刘季玉定会心生戒备。”
“那时,刘璋不仁,主公随后的行动虽有非议,却也情有可原。”
“加之张松、孟达及某人的内应,主公只需大军压境成都,益州便唾手可得。”
诸葛亮提出了另一策略,虽略显虚名,却也维护了刘备的仁义之名。
诸葛逸对此略有保留,但仍视为权宜之策。
一切顺利,此计确有六七成胜算。
然而,事实并未如愿。
张松之事败露,刘璋抢先动手。
随后的落凤坡一役,庞统牺牲,诸葛亮与赵云率荆州兵急驰救援。
令诸葛逸惊讶的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提议依然沉默,似乎在深思。
起初,他以为刘备在权衡利弊,但见庞统表面的平静下藏着紧张,他才明白,刘备在顾及庞统的情绪。
这便是刘备的御人之术?诸葛逸心中暗笑。
此时,刘备唤道:
“伯治!”
“你对你父亲与士元的建议有何看法?”
刘备此言一出,诸葛亮与庞统的目光立刻聚焦于诸葛逸,尤其是庞统,眼中充满期待。
诸葛逸心中惊讶,未料刘备会让一个少年参与决策,询问他对川蜀的看法。
一般人或许会在卧龙与凤雏中选择立场,但他诸葛逸,身为异世之人,怎会如此?
况且,他始终怀有改变刘备命运,助其复兴汉室的壮志。
“皇叔,这可是你给我的机会,休怪我首言。”诸葛逸心中暗想,嘴角勾起一抹微笑。
带着少年的不羁,他说道:“依侄儿之见,父亲与庞叔父的提议,皆非上策!”
刘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