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思绪,三人转身,见刘备匆匆而归,显然是对张松放心不下后急忙返回。^墈,书^君- ,庚?鑫*醉-全^
刘备归来并非半途而废,而是确认张松无恙后才急忙返回。
心系舆图,他有急事与诸葛亮、庞统商议。
见三人望来,刘备摆手让他们继续研究,自己却因心情激动,在诸葛逸这位后辈面前也顾不上长辈的威严。
他抓起宴席上的酒壶,大口饮下。
诸葛逸见状,心生玩味。
曾经,刘备在他心中是魅力超凡、令人敬仰的领袖与长辈。
而今,这位不顾形象、畅饮的刘备,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
虽有些失态,却平易近人,少了那份高不可攀的距离。
诸葛亮与庞统继续研究地图,寻找进军川蜀的最佳路径。
诸葛逸则从容离开地图,回到原位。
刘备注意到诸葛逸的举动,本以为他也会专注地图,却见他安然坐下。
刘备不禁失笑,上前几步,在诸葛逸对面坐下,笑道:
“贤侄,怎不多看看西川地图?莫非它无甚吸引力?”
诸葛逸欲起身回应,刘备却打断道:
“贤侄,不必称我皇叔,显得生分。
此处无人,唤我伯父即可。
往后若非战事紧急,你我独处,皆以此相称。”
言毕,刘备示意诸葛逸落座。
诸葛逸依言坐下,略作思索后说道:
“伯父,侄儿未继续观图,是因为……”
他稍停,指了指自己的头:
“侄儿己将地图全记心中。¢w′o,d!e*s¨h^u-c′h¢e.n`g?._c?o?m′
既己铭记,何必再观?”
诸葛逸的自信让刘备面露惊异:
“过目不忘?贤侄真是才情出众!”
“但空口无凭,叔父得考考你。”
刘备略作思索,依据记忆中的舆图信息,问诸葛逸:“贤侄,汉中、广汉、犍为、巴郡、蜀郡、牂牁这西川六郡的郡治何在?”
刘备静待诸葛逸的回答,欲看他是否真有过目不忘之能。
未等刘备念头落下,诸葛逸己答道:“伯父,六郡郡治分别为南郑、广汉、武阳、江州、成都、故且兰。”
诸葛逸回答果决,刘备己知:侄儿答对,无需再验。
刘备鼓掌称赞:“诸葛贤侄,确有过目不忘之才。
若张永年知晓,定当欣慰。”
言罢,刘备忽问:“贤侄,可有表字?”
诸葛逸愕然,未料刘备思维如此跳跃。
虽不解,仍诚实答道:“未有,侄儿年方十二,尚未成年,故无表字。”
刘备闻言大笑:“贤侄虽言十二,但言行举止,岂是孩童模样?”
“可愿让我为你取个字?”
诸葛逸自然愿意,此乃刘备的关爱与亲近。
且日后刘备势力壮大,这层关系必能助他仕途。
然而,即便好处众多,诸葛逸也未立即应承,而是悄悄望向远处的诸葛亮。
是否接受赐字,非他能定。
还需看父亲诸葛亮的态度。
刘备留意到诸葛逸的小动作。·我?地+书?城/ !首·发_
顺其目光望去,立刻明白了诸葛逸的……为难之处。
他转向诸葛亮道:“孔明,我对你家这出色的孩子甚是喜爱,能否为他取个字?”
刘备始终对诸葛亮怀有敬意,不因身为领袖而轻视其感受。
“主公赐字即可。”诸葛逸之父回应道,“犬子能获得主公的赐字,实乃荣耀。”
诸葛亮浏览完舆图后,走近刘备与诸葛逸。
庞统亦随之,收起手中的帛书,欲闻刘备将为诸葛逸所取之字。
刘备审视三人,陷入沉思,其神情较之对张松许下“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君”的誓言时更为凝重。
诸葛逸对此毫不诧异,深知古人对名与字之重视,其中蕴含着特定的规则与寓意。
名,用以区分身份;字,则代表个人德行。
张飞,字翼德,“飞”为名,“翼德”阐释其名;白居易,字乐天,“居易”为因,“乐天”为果。
亦有取古人之名,如“士则”“思贤”,或寄寓对世人之期望,如“温叟”“乐安”。
而最常见者,乃以兄弟排行加单字。
刘备忽拍案而起,眼中闪烁着光芒,“贤侄以逸